1.多吃纤维,钙质流失!
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有研究注解 :两个成年人的饮食从每顿纤维含量低的精面包改为每顿纤维含量高的粗面包时,钙(镁、锌和磷)随着涌现 负平衡。
2.狂吃肉和蛋,导致铁“滚蛋 ”!
现在的孩子大都爱吃各类 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家长也认为:只要多吃富含铁锌的肉鱼蛋,蔬菜水果吃不吃无所谓。结果是:不只 孩子的体重蹭蹭地往上“窜”,并且 一检查照样患有缺铁性贫血。
因为人们膳食中所摄入的瘦肉、动物内脏、蛋黄中的铁多为三价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只有在有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富含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存在的情况下,转化成二价铁能力 被人体充分 地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在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柠檬、鲜枣、酸枣、橘子、草莓、苹果)中含得最多。
如果一味地只吃瘦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而不吃或少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的铁质就不克不及 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涌现 缺铁性贫血。
3.钙磷失衡“赶走”钙!
钙磷比例失衡是导致目前人们缺钙的元凶。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钙磷比例是2∶1,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多地摄入碳酸饮料、可乐、咖啡、汉堡包、比萨饼、小麦胚芽、动物肝脏、炸薯条等大量 含磷的食物,磷的摄入量往往跨越 了钙10倍以上,使钙∶磷比例高达1:10~20,钙磷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样,饮食中过多的磷便会拼命地把体内的钙“赶”出体外。
4.药物导致营养流失!
大多半 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朋友可能还不知道避孕药有阻碍维生素B6、B12、叶酸及维生素C的作用,避孕药中的黄体素会阻碍维生素B6的功能 ,妨碍 叶酸的吸收;阿司匹林则会使排出体外的维生素C较正常量增加3倍。
大把大把的维生素C弥补 剂会“赶跑”体内的叶酸。抗癫痫药也会妨碍 叶酸吸收。历久 服用抗生素者,会流失维生素B群及维生素K,影响肠胃功能 ;
伤风 药及止痛剂会降低血液中维生素A含量;
黄胺类药及降胆固醇药会影响叶酸吸收。高血压患者、肾炎患者服用的利尿剂以及泻药等,都邑 导致体内的钙质、钾、维生素大量 流失;
患胃溃疡、失血性贫血的人,服用抗酸剂、碱性药物的病人,会导致微量元素铁的大量 流失。
5.抽烟喝酒营养溜走!
历久 抽烟、喝酒破坏了维持良好健康所必须 的维生素。抽烟会破坏体内维生素C——这种能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的营养素。
每天抽半包烟就会破坏体内25~100毫克的维生素C;
每天喝一杯以上的鸡尾酒,享受飘飘欲仙的价值 就是使体内维生素B1、B6和叶酸消耗失落 ,酗酒者缺乏维生素B1也是相当普遍的。
6.VitC泡腾,您会用吗?
在公司工作的李小姐,她很讲究营养,每餐后用开水冲一大杯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如TANG果珍或维生素C泡腾片),可近来不知为什么一刷牙,牙龈总出血,她很畏惧 ,就跑来咨询,按理说,果珍或维生素C泡腾片是富含维生素C的,为什么还会涌现 牙龈出血的症状呢?
原来,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它不很稳定。用跨越 80℃以上的水冲服会使维生素C遭到严重破坏,更不消 说100℃的开水了。
用开水冲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真正喝到肚子里的维生素C含量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以,不该 用开水,而应用温水冲富含维生素C的饮料。
7.补钙不补镁,吃完就懊悔 !
人们补钙的时候,只注意弥补 维生素D,却往往不知道要弥补 镁。
钙与镁似一对双胞胎兄弟,总是要成双成对地涌现 ,并且 钙与镁的比例为2:1是最利于钙的吸收利用的了。
所以,在补钙的时候,切记不要忘了弥补 镁。含镁较多的食物有:坚果(如杏仁、腰果和花生)、黄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别是黑麦、小米和大麦)、海产品 (金枪鱼、鲑鱼、鲭鱼、小虾、龙虾)。
8.大鱼大肉“吃”失落 钙!
高卵白 饮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所在。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A:每天摄入80克的卵白 质,将导致37毫克的钙流失;B:每天摄入240克的卵白 质,额外另弥补 1400毫克的钙,将导致137毫克钙的流失。
这说明:额外弥补 钙并不克不及 阻止高卵白 所引起的钙流失。这是因为过多的摄入大鱼大肉这些酸性食物,易使人们产生 酸性体质。
而人体无法蒙受 血液中酸碱度激烈的变更 ,于是,身体就会动用两种主要的碱性物质——钠和钙——加以中和。当体内的钠用光了的时候,就会启用身体内的钙,所以,过量摄入大鱼大肉而不注意酸碱平衡,将导致钙的大量 流失。
这也是那些大款、常吃宴席(饮食特点是:肉多酒多油多菜少饭少)的人经常 莫名其妙地觉得 疲倦、头晕、体力不支的原因所在!紧随其后的是赶上了“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痛风等等)的时髦病。
9.碳酸饮料,弗成 多饮!
现在的孩子们吃饭时,都喜欢拿饮料当水喝,什么可乐啦、果汁饮料等,这些碳酸饮料中的碳酸会与体内的钙形成不溶性的碳酸钙,会夺走您所吃进去的食物中的钙质,造成钙流失,引起钙缺乏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