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是一名8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因为家里穷,半个月能力 好好洗一次头。还记得那时候,他常趴在奶奶的腿上,在太阳底下慢慢地抓虱子。
上学后,阿龙就知道要讲卫生了,后来他很少再听说有谁长虱子。
以前阿龙一直以为虱子就是跳蚤,直到上网查过才发觉 ,虱子和跳蚤是两个物种。
其实不止是阿龙,许多 人都有关于虱子的回想 ……
@中建农民工:
我小时候就长过虱子,每周六下学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内衣脱下来,放盆里,烧开水烫一下,水凉了把衣服捞出来,盆底能看到许多 多少 虱子的尸体。但衣缝里的虱卵烫不死,要用指甲啪叽挤开。
@看起风时:
八十年代,近邻 的孩子对照多,又不讲究卫生,每年冬天老太太会坐在窗台下,晒着太阳,用两个大指甲盖掐虱子,血呼呼的,还有虱子在衣服上跑,简直是童年阴影!
一、认识“虱病”
虱病,是虱子在人体重复 叮咬、吸血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流传 ,也可以通过衣帽、被褥等间接流传 。研究显示,大约17万年前,现代人胜利 走出非洲,虱子也追随 着走向全世界,一直与人类配合 进化到现在。
寄生在人体后,虱子会用口器刺入皮肤并吸血,造成机械损伤,再加上毒性排泄 物的刺激,引发严重瘙痒。另外,体虱还可以流传 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疾病。
虱是一种昆虫纲节肢动物,寄生在人体上的可分为头虱、体虱和阴虱。
1、头虱
头虱背腹部扁平,体型狭长,涌现 灰白色,经常 寄生在头发部位,藏在头发深处,或附在发干上。
沾染 头虱后,被叮咬部位会有红斑、丘疹,瘙痒难耐,或因鼎力 挠抓,导致头皮出血,严重时会有浆液渗出,甚至使头发粘连、发臭,进一步导致疖病、脓疱、淋趋承 炎或湿疹样变
2、体虱
体虱的形态和头虱有点相似,爱好隐匿在贴身衣物或被子等物品上。
沾染 体虱后,皮肤会涌现 红斑、风团或丘疹,常伴有线状抓破和血痂,严重时可继发沾染 ,涌现 脓疱或疖病。
3、阴虱
阴虱呈灰白色蟹型,巨细 在1.5毫米~2毫米左右,前足较细,第二、三足蓬勃 ,腹部两侧有钢毛,常寄生在私处的体毛上。
沾染 阴虱后,局部瘙痒严重,夜晚尤为明显。阴虱会一半嵌入体内,一半露在皮肤外面,局部皮肤涌现 抓痕和血痂,可引起继发毛囊炎、疖,可在内裤上发觉 点状的褐色血迹。
二、都是虱子,为啥还分土地 ?
都是令人讨厌的虱子,为什么有体虱、阴虱和头虱之分?它们为啥要分土地 ?
虽然同为虱子,但它们对生活情况 的要求不一 样,有自己的寄生部位特异型。比如 阴虱,爱好寄生在体毛较粗且较稀的处所 ,尤其是私处周围的毛发;而体虱,通常寄生在贴身衣物的褶皱、衣缝、裤腰等处,并且 产卵生长。
虱类对温度、湿度很敏感,它们怕冷、怕潮湿,在10℃时可以迟缓 爬行,30℃时会变得异常活跃,40℃时又会很快死亡,所以它们一般寄生在人体的体表。
另外,虱子分土地 还和体型有关系。
阴虱的巨细 在1mm~1.5mm左右,两腿跨度在2mm上下,而私处毛发的间距2mm,正好能让阴虱牢牢抓住。同理,间距2mm的睫毛也是阴虱常出没的处所 。而头虱的两腿跨度在1mm~1.5mm左右,更适合在头皮处生活。
三、虱子为何逐渐消失了?
每当提起虱子,许多 70后、80后都感触 颇深,但如今大多半 90后、00后却基本 没见过。虱子为什么消失了?
其实,3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没法子经常洗澡,特别是家庭艰苦的农村人,十天半个月洗一次澡也不奇怪。正是因为卫生条件差,虱子才得以生存,一传二、二传三,导致一家子都沾染 虱子,在与外人接触时也会流传 。
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变好,不仅可以每天洗澡,还能使用杀菌抑菌的洗护用品,日常的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好,虱子再也找不到容身之处,所以就很少看到了。
四、发觉 虱子,如何治疗?
虱子以性流传 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接触患者的衣服、被褥也可能间接感染。如果发觉 了虱子,又该如何治疗呢?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剔除患处的毛发,涂抹25%苯甲酸酯乳剂或者50%百部酊。对于瘙痒严重的患者,可以口服药物治疗。患者用过的贴身衣物、床单、被罩等,需要煮沸消毒。注意,治疗期间禁止夫妻行为,最好伴侣也能一同检查和治疗。
2、二线药物治疗
除了剔除毛发和上述药物,患者还可以使用二线药物,比如 1%氯菊酯乳膏,涂抹在患处,静置10分钟后清洗清洁 ;或者除虫菊酯、胡椒基丁醚,涂抹在患处,静置10分钟后清洗清洁 。
另外,如果是睫毛沾染 阴虱,可考虑外用凡士林,建议晚上用棉签轻轻涂抹,第二天早晨起来清洗清洁 。
3、日常预防
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卫生,避免与他人公用衣物,注意养成性卫生意识。阴虱可以通过性流传 ,因此最好固定伴侣,按期 检查,做好掩护 方法。
如今虱子变少了,但不等于完全没有,若不注意小我 卫生,同样有可能被沾染 。此时应当及时检查和治疗,避免抓挠。
参考资料:
[1]裘明华, 高劲松. 人体体虱与头虱成虫形态的区别[C]// 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 1995.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