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一个90后声音设计师的好莱坞成长之路(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3-21

范文锐:作为一个录音师,在美国与在国内的录音行业不太一样的。咱国内大部分录音师都是同后期兼顾,从现场拍摄到最后的混录都是同一个人负责,但是美国同期和后期是完全分开的,在各个环节也都有不同的负责人。 一

  范文锐:作为一个录音师,在美国与在国内的录音行业不太一样的。咱国内大部分录音师都是同后期兼顾,从现场拍摄到最后的混录都是同一个人负责,但是美国同期和后期是完全分开的,在各个环节也都有不同的负责人。

  一般一个新的戏进入声音后期,最开始会做旁白,效果编辑,与此同时的还有动效录音,ADR,补录,整个编辑的时间会随着声音的预算来调整,然后进入混录阶段,会有对白预混,效果预混,音乐预混,然后进入终混,导出。在编辑阶段,上面说的那几个不同的方面都是同时由不同的人来进行的,然后在所有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之后全部拼装在一起送到混录部门混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职位是声音剪辑指导(supervisor sound editor)和混录师(re-recording mixer),我们经常说的声音设计师(sound desinger)是最近这几年才逐渐兴起的称呼,这个sound designer可以有两种意思,一个是sound design editor,隶属于音效剪辑部门,主要负责影片中需要特殊设计声音的片段,比如说那种悬疑的恐怖效果声,宇宙生物,烘托气氛的非音乐的效果声等等;另外一种是我们理解的sound designer,就是对整个影片的声音的总设计,领导音效剪辑指导和混录师甚至同期录音部门,在各个环节都可以作为把控的人。

  我目前都在做声音编辑的工作,声音编辑我认为是整个后期声音制作的基础,虽然现在混录的手段和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大前提是已经有所有的声音元素编辑进工程,这样才能给混录师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去让整个影片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在刚接到一部新的影片的时候,一般我觉得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看片子,我觉得录音部门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部门,我们需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导演的意图,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整个叙事。而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用不同的方法,要灵活。然后就是一些基本的但是也很重要的工作,比如旁白剪辑;声音的三要素对白,音乐,音响效果,通常承担讲故事最大功能的是对白,所以让对白达到工业的标准是第一步。目前在好莱坞的影片采用同期录音的比例都非常高,虽然ADR工艺也已经非常成熟,随着izotope等一系列插件越来越强大,修同期的手段越来越多。在这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好就是工程对接,因为会同时有很多组人在一起工作,所以在每个人的session拼接的时候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非常重要,如何命名、如何排列轨道、如何建立template都有一个一致的标准,这样会非常的提升效率。一般会有一个编辑助理(sound assistant editor)负责所有的沟通和工程对接,拼装工作,不光是针对音频部门,还负责与视频剪辑部门的沟通,接收OMF,更新画面等等。

  作为声音编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取合适的素材,首先得了解自己的资料库,现在市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商业资料,很多录音师在出同期的时候也会录一些PFX和特有的环境以备后期使用。而且目前也有许多素材管理软件,目前在好莱坞比较流行的是soundminer,我非常喜欢soundminer强大的database和metadata管理,并且和protools的顺畅衔接。我也会经常录一些素材保存下来,每次做完一个片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声音也会导出出来,也许会对以后有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声音后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我本科入学的时候磁带和DAT的时代刚过去不久,到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完全的普及了,工作的软件和插件的性能越来越强,而且不光录音,摄影、特效等等其他部门也都在有源源不断的新东西出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影视工业网:具体谈谈参与过的电影的声音创作,先是两个相隔两年的纪录片,诗人顾城的纪录片《流亡的故城》,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最佳奖的纪录片《坏孩子》。

一个90后声音设计师的好莱坞成长之路

 
   

  范文锐:《流亡的故城》是2015年开始的,前前后后一共做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左右,工期拖得比较长,也是那个时候与吕美静导演相识的。对于中国的现代诗歌和诗人我之前没有什么特别的了解,对于顾城的事迹也只是停留在新闻上面,在看定剪的时候,我当时有了一个大概的声音的方向,因为片子之中主要以采访和旁白为主,所以对白肯定是要放在首位的,在重现段落以及顾城钢笔画等这些地方是可以加入一些声音,环境或者特殊效果配合烘托情绪。我觉得美静对于音乐的选取非常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音效的选择和运用大部分时间是在配合音乐和对白的。

  这个纪录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诗歌和钢笔画都是呈现在纸上面的,是一张平面呈现出来不同角度的东西,声音又是一个很抽象的元素。在对于钢笔画所想表达的意境,我跟美静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尤其顾城死亡那段,海浪,汽笛,鸟鸣等自然环境,其实都是对于当时故事人物的心境的一个抽象的重现。当时我一直在考虑会不会加上一些效果会对于画面有破坏会让人有强加的感觉,所以在某些段落是非常暗的声音,这也是从整体的节奏上面考虑,因为有大量的采访和旁白内容,需要一些段落安静一些为接下来做铺垫。其实在编辑的阶段我加了大量的素材去尝试,但是在混录阶段还是大量的mute掉了给很多段落留一些思考的空间。

  其实从技术角度上面来说《流亡的故城》并没有什么特别大胆的尝试,然而它给我最大的震撼的其实还是影片内容本身,采用《鬼进城》组诗作为线索就是一步一步的深入到事件和所有故事相关的人的最核心,通过各方面朋友和学者的语言和顾城自己的朗诵一步一步重现。《流亡的故城》的后期制作时间拖得比较长,最后最终导出的时候我其实是第一次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跟之前做过所有的片子都感觉不太一样,可能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对那一段历史和人有这么详细的了解和感触吧。

一个90后声音设计师的好莱坞成长之路

 
   

  《the bad kids》就是另外一种工作模式了,这个片子讲述了美国的问题、高中的问题、少年的成长的事情,导演Keith和Lou从拍纪录片以来就一直是以搭档的形式出现,之前拍过《救命哪唐吉坷德》,我之前在上课的时候看到过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主要负责the bad kids的foley和编辑工作,最开始看定剪的时候我觉得无论是从叙事手法还是拍摄风格上面都很像一个剧情片,在跟录音指导讨论之后,我们都认为在声音上面的听感上,也应该在保留大部分nat sound(纪录片同期声)的同时要像做剧情片一样,强调加重一些段落。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foley,脚步,身段,对于每一个小主人公的特殊时段的关键的一些可以表达情绪的动作都进行了强调,比如Joey的小狗,Lee和他女友的婴儿车,在校长办公室他们的椅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