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组图】邮票里的1500次别离(组图)(4)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4-19

书信在两个渐行渐远的好友间维持着日常信息的交流。最近一次的信写于2009年,在这封介绍近况的信中,谭安利写道“我不能忘记,四十多年前我们在岳麓山下同窗共读,夜晚坐在草坪上仰望星空,心中几多梦幻。” 除了把

  书信在两个渐行渐远的好友间维持着日常信息的交流。最近一次的信写于2009年,在这封介绍近况的信中,谭安利写道“我不能忘记,四十多年前我们在岳麓山下同窗共读,夜晚坐在草坪上仰望星空,心中几多梦幻。”

  除了把书信捐赠给家书博物馆外,谭安利还自费把它们结集出版。至今他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专门收集了包括李国杰在内的同窗间书信往来。

  他把书名取为《岁月印痕》,但是他记得有人读完以后跟他说,在这本岁月印痕里,读出了时代的印痕。


  我们不追怀纸质书信的传统,更看重的是书信提供的认知价值

  当这家人再次分散于全国各地,整理并出版家书是谭安利和亲朋重新建立联系的途径之一。

  不仅家书的选用都要征集相关当事人的意见,有时候他还会把那些带着时代印痕的家书整理好寄给下一辈看。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书信产生兴趣。《见字如面》火了以后,关正文甚至开始收到有人专门手写寄来的书信,“明明大家有微信,有电子邮件,但还是要手写一封信”。

  公司的人逼着他手写回了一封信,他觉得好玩,但是也明白,写信毕竟已经不是一种流行的方式了。

  “如果我们节目坚持做10年,以后肯定是大量的电子邮件。”关正文说。“我们无意去追怀所谓即将消失的、纸质的、手写的、通过邮局传递的书信的传统。我们更看重的是书信提供的认知价值。我们读书信的真实目的,也是看到人身上深层的隐性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有越多的认知,在你碰到某种特定的历史情形的时候才会有正确的选择。”

  家书一遍遍翻看得多了,谭安利对家和家人有了更多理解。他理解了父亲也是参加抗日,只不过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曾经的勤务兵带来父亲的大女儿在湖北的消息后,谭安利几乎想都没有想,当天晚上就给胞姐写了信。“尽管四十年前我母亲谭珊英正式声明与李华柏脱离家庭关系,我的籍贯也一直确认为茶陵,但血缘方面的关系仍是客观存在的。”

  后来,他和三个胞姐见了面,最近一次见面就在去年,一起吃了饭,热闹了一天。谭安利还专门录了像,刻了光盘。他明白,这样的相聚机会不多了。姐弟几人中,他最年轻,也已经74岁了。

  退休以后,谭安利也终于有时间去追回一些那个时代的记忆。他去厦门参观过母亲参加革命的地方,也到过西安母亲教书并和父亲相遇的地方。他还去过莫斯科红场,当年,谭珊英和陈柏生曾经一起站在那里,看苏联阅兵仪式。

  谭安利也去找过生父留下的痕迹,他专门去了父亲的祖籍湖南武冈。那里的一位文史馆员告诉他,父亲在当地声望不错,“没有血债”,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年的“镇反”运动中被枪毙了。

  他找人带着,去了父亲以前居住的房子。那所房子临着路,可是说不清楚什么时候,那里修起了新的宽敞马路,老的路废弃了,房子也塌得没了踪影,原来的地基上有庄稼也有杂草。

  (本文部分史料来自《安利家书选——五十年亲情血脉浓》《岁月印痕——五十年书信同窗情谊深》《黄埔女兵足迹》《家书抵万金》)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