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在昨天(3月25日)举行的博鳌论坛上,举行了一个关于“未来狂想”的圆桌论坛,包括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博士、研究员山世光,神经科学家、《知识分子》主编鲁白,ofo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在内的多位各行各业的大佬,都站在各自的视角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在法律、伦理、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给出一份未来智能社会的“2045年命题作文”。
未来属于自动驾驶,开车会成为一个复古运动
山世光认为,自动驾驶终将会实现,因为驾驶行为是非常依赖于经验,进行学习的一种行为,而机器通过学习成百上千的驾驶行为,一定是可以超越人类的。在他看来,自动驾驶的障碍在于汽车异常、失灵等等异常的问题,因为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相对比较难。但无论怎样,自动驾驶的到来,不会熬到2045年。
对于人开车的权利与云端控制汽车的选择上,戴威认为汽车最终会演化成为公共的交通工具,以后相当于用中央控制的调度系统。未来大家不会买自己的车,都是用公共的服务,不管是什么样的车,你都可以通过平台拿过来,享受它带给你的便捷服务,我觉得用不了2045年,可能是2030年。
董痒认为路上同时有人开的车和无人驾驶的车会很危险,而且让人知道自己每分钟在哪里,是很不愉快的事情。陈晓楠也认为,这样多的大数据存在,基本没有隐私可言。而胡嵩未来不会用云的方式实现自动驾驶,因为这有点“天网”的感觉,“突然觉得人类这些物种不值得存在怎么办”。
人工智能“创作”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艺术是什么
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郝景芳认为它写小说、写诗、画画都不难,因为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公式和套路,大数据学习和上千万本小说,确实能写。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评选的人,是谁来评这个事情。在审美的问题上是否也存在着套路,人类作为主观评价者,对人工智能作品好坏的标准在哪里?还有就是人工智能评选是否也会成为一个标准呢?
在鲁白看来,不按照大数据,不按照套路来讲,这才是一个好的小说,很难想人工智能真的会“创造”和“想象”。陈罡也不同意郝景芳的观点,他认为
机器和人创造的东西是人和艺术的两极。机器和人创造的东西是人和艺术的两极。技术可以标准化和规模化,艺术大多数是唯一性,不可复制的。梵高画向日葵的时候是情绪达到顶峰,如果情绪完全可以复制,没有传世的珍宝和传奇。
同时,文学、音乐、美术都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它要去体验,掺杂个人情感和经历,综合出独一无二的体会。
Ben Goertzle认为,2045年的人工智能将会是另一番光景,AR可能获得雨果奖,因为核心功能在改变,它会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重复科幻作家的公式。
但是王小川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做到用语言表达,已经实现了强人工智能,很多创作在他看来只能说是“计算”。
关于机器人的意识与生命权,理解上存在着分歧
在王小川看来,如果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和情感,核心就是它有生命,意味着它有自己存在和延续下去的能力,延续下去才能找到我是谁。在机器威胁论的时候,核心的判断标准是机器是否有生命。
鲁白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需要给声明下定义:“生命的定义是两条,第一条能够新陈代谢,有生游思,另外一条是它可以有法律保护的权利”,问题焦点在于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复制。
王小川认为,机器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在环境面前可以保存自己,像是杯子敲碎了就不能适应环境。他认为人类可以避免赋予了机器生命权,同时他觉得,人类离着创造生命,并理解它还很遥远,所以这是既没有能力又没有动力做的事情。
洪小文认为,人可以造人,又有意识,又有生命。但是制造机器人,为的就是让他们听人类的话,并不一定非要有意识和生命权。
在山世光看来,人类不需要考虑生命的问题,“从实现人工智能的角度,我们想要机器能够自我迭代和成长,我们不希望它有自我的价值和保护自己”。“从程序设计和编程来讲可以给它一个目标函数,让自己可以生存下去”。
大脑功能可能外延化,但最好不要变成人机混合体
陈罡认为未来会有一种“云外脑”的产品诞生,它在某一个领域有更加深度和更加丰富的知识理解,同时它会像手机一样携带方便,而且每一个都有很强的个体属性,会成为人们私人财产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鲁白看来,脑子部分的功能外延化,应当是2025年就会实现的技术。把外界的刺激或是信息装到脑子里,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把脑子里的事情导出来这个也不是很难。
关于芯片能否需要具备计算能力的问题上,山世光认为在人体里植入机器或者在机器里植入人的意识很可怕,这会生成混合体。董痒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军备竞赛。
而Bee认为,如果能将想法直接放入到脑海中的话,计算能力会超过了人类脑子的意识,
每一年机器的力量部分会增加,会成为90%的机器和人,机器的部分超过了人的部分,但这是逐渐增加的,你不会觉得可怕,这是一步步变化的,比如说我现在是一岁,每天会进展一点,最后我会变成99%的机器,10%的人,不插入芯片的人会成为智障。
洪小文则认为2045年不会先进到如此的地步,人类对于大脑的了解还不够,做做助听器还是可以的。山世光则认为大家对于现在的脑机接口存在着误解,
实际上它只是对大脑间接的测量,测量方式在进行脑活动的时候有一个脑电波的活动产生,人们只是测量脑的活动带来的脑电波的变化,但是并不告诉我们记忆是如何存储,大脑如何活动,谈不上如何去写脑,谈不上记忆如何储存。
对大脑进行入侵性的刺激,植入某种情绪
鲁白认为,情绪控制的情绪环路已经相当的清楚,现在没有实现的是非入侵性的实验,比如一个电机进去可以产生某种情绪,一个人被控制了自己都不知道。
山世光也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实现,但是影响人的大脑活动的装置或是场景会是十分的复杂。陈洲认为,负面刺激并没有多么科幻,但是要给大脑发送一些信息,到了2045年也不可能实现,神经学和生物学没有进展的那么快。
陈天罡则是持有反面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比如大家通常在洗脑的环境里面,这个环境还用投票吗?
在董痒看来,现在大脑接收什么东西,洗脑的话,还是通过戴的设备,比如说眼睛、耳朵,才会读到其中。如果有这样的技术,不经过眼睛或者其他感官来无限影响人类,这个发生了,人类就真的完了,躲都躲不开。
人将成为行走的数据,没有隐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