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辉山乳业掌门人,2016年,他以260亿身家登陆“胡润百富榜”,位列第66位,不仅是乳制品行业唯一入榜的企业家,也被认为是辽宁省首富。
2017年3月24日,伴随一场骇人听闻的暴跌,这些辉煌成了历史。
【股价暴跌90%】
3月24日中午11点30左右,一直波澜不惊的港股辉山乳业突遭滑坡式暴跌,短短15分钟之内,其股价一度暴跌90%,至0.275港币的历史最低点。
截至停牌前,该股跌幅达85%,股价仅为0.42港币。期间,该股换手达7.79亿股,创下港交所史上最高纪录。按最新财务数据计算,该公司市盈率为9.1倍,市净率为0.38。
暴跌后,辉山乳业的市值瞬间蒸发约326亿港币,仅余56.6亿港币。
惨剧之下,流言四起。
消息称,暴跌的起因是中国银行审计发现辉山乳业挪用30亿资金,这些钱被董事长杨凯用于投资沈阳房地产,目前无法收回,审计方还发现辉山乳业的一系列单据涉嫌造假。
其他流言还包括:辉山乳业负责银行贷款的副总已经“跑路”;暴跌系董事长杨凯卖出股权所致;中国平安现持有辉山乳业25.48%股份;P2P平台红岭创投也牵涉其中,向辉山乳业投资10亿元……最夸张的消息则称,杨凯此前已经被有关部门“抓捕”。
针对这些流言,中国平安、红岭创投等关联方纷纷出面辟谣,其中,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透露称:主要原因是辉山乳业债券逾期,影响了二级市场的股价,再加上外资机构刻意做空,才引发断崖式暴跌。
辉山乳业则称公司尚不清楚股价暴跌的原因,将在完成查询后尽快发布公告,同时,公司已要求联交所自24日下午起暂停公司的股票交易。
另有消息显示,24日下午,杨凯对外表示,网络所传消息皆为谣言,对于股价暴跌,他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但杨凯并未透露股价暴跌的具体原因。
一切仍停留在揣度阶段,但百亿级资金瞬间蒸发已成定局。杨凯控制的企业持有辉山乳业73.56%的股份,短短15分钟内,其纸面身家大跌240亿港币。
截至停牌,辉山乳业市值蒸发约326亿港币
按3月23日收盘价计算,内地资金合计持有的辉山乳业市值折合人民币约24亿,而暴跌之后,该部分股份市值仅3.6亿元,内地投资者单日浮亏超过20亿。
【神秘人】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杨凯向来是个“神秘人”,相较在东北家喻户晓的辉山乳业,其董事长可谓声名不显。
作为上市公司,辉山乳业并不缺乏报道,但杨凯的创业与发家史却从未成文。
公司的公开资料显示:杨凯出生于1957年,是个地地道道的沈阳人,从事粮食机械、粮食深加工、奶牛养殖及乳制品加工等多项涉农产业近30年。而辉山乳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其前身辉山畜牧场是当年苏联援建的中苏友好牧场。
华商韬略梳理的信息显示:辉山此前是沈阳的国有企业,上世纪末国退民进的浪潮中,一批国有企业改制或出售,杨凯于期间入主辉山,同时期易主的沈阳地区国企还包括如今大名鼎鼎的雪花啤酒。
早年间,辉山主营上游业务,通过养殖奶牛提供原奶销售,其中大部分销往第三方(如伊利),少部分用于内部生产,其下游的乳制产品主要供应以沈阳为主的辽宁市场。
2001年,辉山第一个现代化乳制品加工厂落成,是当时亚洲颇具规模和先进设备的加工厂之一。公司的运营模式转变为涵盖奶牛饲养、乳品加工和终端销售,通过牧场取奶、就近加工,以及物流提供给沈阳地区饮用。
这种由上至下大包大揽的模式在乳制品行业内颇为罕见,也最终促成了辉山集团日后的全产业链模式。
2008年,中国乳制品爆发大规模三聚氰胺事件,行业人人自危,但辉山乳业却幸免于难。在此之前,该品牌只是“偏守”辽宁的家乡品牌,之后,辉山一跃而起,不仅占据沈阳80%、辽宁60%以上的市场份额,稳居东北第一,更大规模进军全国,跻身国内液态奶行业的四强。
2009年,辽宁辉山控股集团正式成立,在杨凯带领下,辉山乳业首创了从饲料种植,直至售后服务的一条龙模式。
在产品源头,他们设计“自营牧场”,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当别人把80%的精力和资金用在营销上时,辉山却把80%的精力与资金用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养牛事业上。正是这样一条看起来非常曲折的弯路,让辉山乳业异军突起,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与尊重。”一篇文章曾如是说。
在中国业内,原奶产量增长缓慢是个惯有问题。近10年间,中国乳制品消费的成长速度是15%,而原奶产量的增幅不足1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凯大规模引进澳洲良种荷斯坦奶牛,2010年,他称集团在这方面的投资已经高达几十亿。
“企业能走多远,品牌能否做成百年老字号,取决于企业是否能放弃短视、极目远眺。现在中国乳业重要的是做品质,不是做规模。辉山的目标不是盲目做大,而是养好牛,做好奶。辉山乳业将在不远的将来走向五大洲、四大洋!”杨凯如是说。
辉山的全产业链模式曾在业内引发讨论。支持者认为其模式不仅有助于安全把控,更能大幅度拓展盈利空间;反对方则认为重资产的全产业链模式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负担,辉山乳业的负债率也因此居高不下。
“国内奶牛上游养殖投资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依靠自有资金去扩大规模,尤其是万头牧场,只能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利息支出也随之走高。”乳业专家王丁棉称。
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在土地和税收方面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全产业链模式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商韬略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