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华资本的另一创始合伙人张首晟教授把这一技巧称作“信封背后的估算”,即投资者通过笔和纸,运用“第一性原理”以及类比推理的方法,估算出一些项目的核心指标。
“一旦估算出来,你至少知道在什么数量级上能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创始人再忽悠,你就可以拿这些关键的指标去判断。就好像猪无论怎么飞,只要低于第一宇宙速度,最终还是要被地球引力吸下来;只要低于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就没法逃离地球的引力场。”作为物理学博士的谷安佳对“风口来了猪也可以飞”的理解都和常人不一样。
比如, 丹华资本曾经分析的一个非常火的声称要做新型交通工具的公司。这个公司想做的就是将Elon Musk在2012年提出的一个叫Hyperloop(悬浮真空胶囊列车)的构想变为现实。
Hyperloop设计草图
简单来说,就是在地道中修建一条真空管道,然后将坐在胶囊里的乘客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据称,这种“悬浮真空胶囊列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120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从北京到广州只需短短的两小时不到。
听起来是不是很激动人心?
谷博士给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有一个3.2公里长的直线加速器。即便是造这样一个供电子这么小的粒子通过的真空管道,它的造价也在10亿美元以上。而考虑到每年的实验预算和维护费用,50年的运营成本就高达50-100亿美元。按此比例放大,如果要修建一条从北京到广州,供人通过的真空管道,其成本估计将达数万亿美元。而中国2016年一年的GDP总量也不过10万亿美元,即使倾举国之力恐怕也很难满足这个项目的资金需求。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些科学层面上的问题。比如,这个“悬浮真空胶囊列车”如要获得声称的时速需要多少初始推力,普通乘客是否受得了这种加速度?如何能维持管道中的真空状态?如何能保证如此长距离的管道不会因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发生造成诸如真空泄露以及管道热胀冷缩等问题?
这些估算和推理可以帮助投资者快速判断项目是否真的具有科学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而非仅仅被其宣传的美好愿景所迷惑。
前一阵微信圈中疯传的超音速飞机也曾让谷博士感慨良多。据称,这种超音速飞机一旦造出来,中美之间的通勤将只需两三个小时。也就是说,白天去美国开会,晚上还可以飞回家中照顾小孩。
然而,谷博士却说这更多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科学想象”。以美国距离中国北京最近的西海岸来估算,单程飞行距离1万公里左右, 如果客机的飞行时间只需要2到3小时, 那么飞行速度就要达到每小时3300到5000公里,这甚至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的2倍。
此外,如此快的速度会让客机在突破音速时引起“音爆(sonic boom)”。低空飞行时,客机产生的这种像打雷一样的强烈爆炸声和冲击波,无论对乘客还是地面上的人员来说都很难忍受。
不仅如此,超音速飞机的安全性也要低于普通飞机。著名的中程超音速客机协和式(Concorde)就是由于脱落的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而引发的爆炸。由此导致的一蹶不振的载客量、昂贵的维修运营费用、超高的耗油量、较短的发动机寿命、糟糕的飞行安全记录,最终击垮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商业超音速客机公司。
“如果投资者预先了解这些科学原理, 并能做一些简单的估算, 实际就可以判断一个项目的可行性、造价、需要的时间以及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等。”谷博士说。
“当然”,谷博士补充道,“丹华资本一向是鼓励创新的。丹华本身的使命就是促进教育、科技和创新,但任何未来黑科技的到来都有一定时间和振幅的规律,而很多创业公司本身就违背了科学铁律。另外,有些创业项目的巨额开支也根本不应该由私人资本支持,风险投资的过早涌入,反倒会拔苗助长。”
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深厚的科学素养,谷博士和丹华资本的投资团队才能一次又一次地避开大大小小科技投资的坑。同时,扎实的科学功底也使得他们能够敏锐地把握前沿科技的趋势,提前进行预判和布局。
据悉,丹华资本由于在科技投资领域的优势,目前已成长为硅谷地区最大的华人VC基金,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5.5亿美元,其重点布局的投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网络技术、虚拟/增强现实、工业4.0、半导体、传感器、金融技术、生物医疗技术等。
就像名字中寓意的“赤子丹心”一样,丹华资本运用他们的火眼金睛,始终致力于甄别和投资最先进、最靠谱的创新科技,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这也是谷博士接受本次采访的初衷——“平生所学,惠泽中华”。物理学博士出身的他希望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应用科学方法规避那些看似火热的科技投资陷阱。毕竟,谁也无法和科学规律相对抗,短兵相接时,再光鲜的项目也只能缴械投降。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