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21

在此之前,用户用支付宝付款,需要输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登录密码”,然后输入一个同样非常复杂的“支付密码”,再然后还要输入银行发送的验证短信的验证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要选择哪一张银行卡或者支付宝余额来

  在此之前,用户用支付宝付款,需要输入一个非常复杂的“登录密码”,然后输入一个同样非常复杂的“支付密码”,再然后还要输入银行发送的验证短信的验证码,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要选择哪一张银行卡或者支付宝余额来支付,要选择是否使用优惠券,是否使用支付宝红包,是否使用集分宝……这是极其复杂的流程,用户通常需要五六次点击才能完成支付,小白用户显然应付不了。

  而微信把这个流程简化为一至两步:使用默认银行卡支付,直接输入6位数字密码完成支付,如果金额大的话也只需要再输入短信验证码而已。这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学习成本。

  正是这个功能让支付宝团队措手不急,对整个产品设计大改特改,也才因此对微信产生了无限的畏惧,并做了很多的社交尝试。

  也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支付大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阅读我已连载了一期的系列文章《支付大战简史》)

  3、微信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真正的浏览器,也就没有准备好去承接搜索功能。

  微信在设计时,对页面的跳转有一个规则: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也即是:你点开某个页面,点击它的左上角返回时,就回到上一个页面,不管你打开多少层页面,都是如此。

  比如,你从页面1进入页面2,再进入页面3,然后页面4。这时你想返回到页面1,你就必须点返回,回到页面3,然后再返回页面2,再然后才能看到页面1。

  既然如此,如果微信加上外部搜索功能,那就冲突了。

  我们都知道通常在PC搜索时,用户的习惯是:先打开第一个结果,发现不满意,关掉(或者不关掉),回到搜索页面,点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如果第四个里面有内容符合,则会在第四个页面里面不断再点击,再打开。

  如果你在这种循环打开网页的过程中,来了一条微信新消息,怎么办?如果让你打开新消息,那么搜索结果就全没了。如果不让你打开消息,坚持让你搜索完信息,导致你漏了信息怎么办?如果那些因此导致回家要跪搓板的男士们找上门来怪罪微信,怎么办?

  相信大家常有这种体会:在朋友圈或者公众号里面看文章,看了一半,有新消息来了,到底出不出去看,这是一件每天都在发生的烦人的事。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做了搜索必然加重。所以,这里需要微信团队把整个逻辑重新设计。这又需要时间,而且可能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此之前,就需要实验室了。

三、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微信团队的基因里原来就有实验室文化的,这个要从微信的历史说起。

  微信团队在做微信之前做的是QQ邮箱。QQ邮箱里面有一个功能叫“邮箱体验室”,用户在这里开通一些新奇的功能。

  QQ邮箱正是靠一次次的实验,尝试各种功能,才从一个烂到没人用的鸡肋邮箱,慢慢变成雄踞行业第一位置的七星级邮箱。

  而微信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在继承QQ邮箱的“遗产”,从邮箱的QQ对话功能到微信的“QQ离线消息”,从邮箱“漂流瓶”到微信“漂流瓶”,从“附件收藏”到“微信收藏”,从邮箱的“阅读空间”和“邮件订阅”到微信的公众号……

  同样的,微信也继承邮箱的体验室,有了“第一个实验室”,那时的名字叫“插件”。

  所谓插件,就是把功能选择的权限给到用户,用户觉得喜欢和需要,就“安装”插件,觉得不需要,就“卸载”插件。

  而开发团队届可以通过看用户安装和卸载的情况来决定插件的去留。

  于是,有的插件试着试着就变成不可插拔的功能了,比如朋友圈,现在已经不能卸载了;

  有的插件试着试着就不见了,比如微博阅读。

  后来,大概在13年,微信5.0发布前后,微信插件改叫“功能”,深埋在微信的设置选项里面。

  因为随着微信用户量的增长,用户习惯的改变,早期的那些插件功能已经被证明不需要了,但又有个别老用户在用,不好删除,就把它们的入口深埋起来。比如语音记事本、QQ离线助手、QQ邮箱提醒、群发助手。

  这个修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微信的第一个实验室时代结束了。这一轮实验,基本伴随着微信团队在移动互联网的探索和成长。实验之后,微信也奠定了它的行业地位,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船票”。

  在这之后呢?

  2013年8月微信5.0发布,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收藏、微信支付、表情商店等重磅功能。在此之后,微信一直就没有发布什么大功能。

  一年后的2014年9月,微信6.0发布,主要是小视频和微信卡包这两个功能,这两个功能又不怎么成功。

  一直到现在,微信的版本号还停留在6.x上。

  是这几年微信团队不努力么?

  显然不是,从6.0至今,微信不但倾团队之力发布了小程序平台,还发布了近30个小版本。

  在这些小版本里,微信团队一直在给过往的功能做优化,做小修小补,也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搜一搜、看一看的原型:“微信全局搜索”、“朋友圈热文”就是在某个小版本中发布的功能。

  微信团队想默默发布,看用户反馈,然后再进一步优化。

  很多人讲是因为微信团队“克制”,但与其说克制,不如说“不确定”。就是微信团队还没有想清楚。

  想清楚显然太难了。当家难,当这8亿活跃用户的家是难上加难,难的8亿次方。

  事实证明,微信团队无法能过自己的尝试去做出是否做一个功能的决定。把这个选择交给用户,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给这个时期的微信团队做个注解,我想到的是这几个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怀壮志,却迟迟无法施展,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扭扭捏捏的姑娘态了。

  我们这几年听到太多对微信老化的评论。而作为一个前团队成员,我其实也慢慢从那种自豪和信任,变成种种的失望(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我们会不会像逃离微博一样,逃离微信?》)。

  所以,当微信再一次发布“实验室”,它的第二个实验室时,我想微信应该是重新找回了活力吧。

  大概微信团队终于发现:既然那些功能想不清楚,那就公开做实验吧,给用户一个开关,让用户去决定。

  这个开关,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微信一个新时代的开关,上一个时代结束了,下一个时代来临了。

  这是一个迟到的时代,但终究还是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