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关于共享充电宝这场赌局,为什么王思聪不用吃翔了?(3)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10

共享充电宝的使用过程是不自由的:如果是自助贩售机式的机柜,操作一下租赁(借、用和还),还是蛮费时费力的。而消费场所内的桌面共享充电宝,我们只能在预期的指定地方,例如餐桌旁,才能使用。如果需要充电5分钟

  共享充电宝的使用过程是不自由的:如果是自助贩售机式的机柜,操作一下租赁(借、用和还),还是蛮费时费力的。而消费场所内的桌面共享充电宝,我们只能在预期的指定地方,例如餐桌旁,才能使用。如果需要充电5分钟,我们就得逗留5分钟,也就是续个打电话的电量而已。而想要多充一些,得要数十分钟吧,那就继续逗留、慢慢等吧。所以,为了续电,用户丧失了移动的便利性。除非用户本来就是要呆在那里一段时间,那么正好补一下智能手机的电吧,这样的话,适用场景就更苛刻了。所以一个用户总是外勤、缺电,自备一个充电宝或充电器,才是最简单、最方便、最自由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自行车是大块头的,即使是最小的可折叠自行车,也无法塞在包包里随身带,手提着也很累,而且很多地方禁止折叠自行车上公交地铁。因此,通过共享单车的方式,想用就用、用完即弃,是最佳的解决方式。放在路边的共享单车,天然具备移动交付性和可获取性,天然符合那时那刻下的场景触发,不需要寻找、等待或负累。所以共享单车就是完全具备移动的便利性,我们在需要它的时候骑上它,一起移动到目的地,然后用完即弃,没有浪费时间等待,恰恰是节约了时间,获得了而不是丧失了自由,整个过程中的用户体验非常顺畅。之前的城市公共租赁自行车,必须要到指定的停车桩取车,用完还必须还到有停车桩的地方,同时停车桩还必须有空位,就是给用户带来了体验上的大Bug。所以一旦极大化便利的共享单车出现后,城市公共租赁自行车被秒杀就是自然的结局。

  现在各式各样的充电宝基本上都是迷你化的,放包里,或者套在手机上当背壳,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状态中续电了。不共享的私人随身充电宝,恰恰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满足了我们的移动化的、随时随地的续电需求了。

  相比之下,新生事物共享充电宝存在这样一个体验上的大Bug,那么我们大部分用户即使存在续电需求,在下意识进行利弊参半的权衡后,也就不会急切的倾向于使用共享充电宝了。所以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短期内就不会迎来井喷。难不成充一次电还倒贴钱给用户吗,那样的话,也许可以来一个小小的井喷(你懂得)。

  当然啦,不井喷,也可以有增长。比如说,现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的,越来越多人群聚合地方,有了自助充电宝的租赁柜机。单独算经济账,除去场地费、设备费和运营费,每台充电宝每次出借收取的租金(或者免费租赁只收押金),再加上出售充电线(往往是一根10元,宰客不商量),计算每天的平均出借次数,貌似也合算。

  据说,投资回报期也不长。但是如果把机器的数量快速增加、把分布的区域快速加密,场地费因为竞争而快速上扬的话,就会发现,用户及其需求还是没增长多少,收入也没增长多少,但费用投入倒是暴涨,那么商业上就会遭遇滑铁卢。

  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不会存在这样的用户群,总是经常、反复的使用公共充电宝,甚至每次都要再买一根充电线(那就更完美了)!而吃饭、喝水、骑自行车,是有相当数量的回头客,来重复消费的。同一个公共场所,投放更多的共享充电宝,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租赁消费。

  最后也许算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共享充电宝的运营商可以这样说,我们与那么多的第三方商家合作,把共享充电宝布置在他们的场所中,让消费者在商家消费的过程中(比如说吃饭喝咖啡),不用找寻、不用等待,就可以随时充电了。当然是可以这样,甚至你的手机还有电,也可以多冲一些有备无患嘛!只是问题在于,我们普通读者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你会为共享充电宝交付长期押金吗?

  你会为可有可无的充电而每次都交充电费或关注某个什么广告号吗?

  雪中送炭的时候,也许愿意吧。对于一台具体的共享充电宝来说,它每天会遇到多少雪中送炭的刚需呢?

  这样一来场地费、设备费用和运营费用,谁来出呢?

  从哪里摊销呢?

  项目多久才能盈利呢?

  消费者不出的话,商家会出钱吗?

  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出,那么就是共享充电宝公司以及背后的投资人出了。大不了,相当于多做了一次公益项目,毕竟也是有社会价值的呢。果真有创业者和投资人这样说的话,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就要窃喜了,必须感谢一下土豪啊!

  分析到这里,我们的最终结论就完整了(敲黑板了):

  1. 共享充电宝确实会有用户需要,但这既不是普遍存在的更广大用户的需求,也不是压抑中而无法满足的需求,算是可有可无、无所谓吧。

  2. 如果要大规模替换已有的需求满足方式,需要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更加适合巨头来领衔。

  3. 它是典型的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的偶发需求,而不是经常性的需求,是一个边角料类型的救急补充。

  4. 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已经有了数种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充电宝来满足此类需求的过程,不总是更简单、更方便或更便宜的,是需要刻意寻找、操作、留守或逗留,在用户体验上,丧失了移动的便利性,多浪费了时间,失去了自由。

  更不用说,可能还涉及到押金、租金、购买数据线、强制安装软件带来的数据隐私、强制关注公众号的不情愿,等等。所以总体上来说,为了使用共享的充电宝,这些小众用户所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了。

  所以共享充电宝就不是Snap化的创新,它只是碰巧也戴了一顶“共享经济”的大帽子而已。

  不过客观来说,共享充电宝,确实也是一个特别细分而小众的市场,虽然成不了商业上的大气候,如果玩家少的话,商业回报也能算得上小本生意。这也是合理的,毕竟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很多这样小而美的细分市场。但是如果玩家多了,蜂拥而至,死命砸钱,就会形成泡沫,而泡沫过后就是一地鸡毛,幸存者难得一两家。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慢慢消化烧钱大跃进带来的苦果吧。又或者,再抓住下一个新的概念,继续炒作,引发新一轮的资本进入,进入一个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的上升通道,在资本市场越玩越大。国内的某视、某某出行,它们的玩法,就是如此,你懂的!

  总而言之,共享充电宝会不会是一个大泡沫,是不是一个大坑,我们心里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后记

  我们坚信商业创新的力量,相信成功背后的基本逻辑,不相信奇迹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有些共享经济项目的创新会成功,有些不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