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4-30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多媒体应用设计师,互联网10大未来行业,设计师如何谈单,ui设计师作品集,世界著名设计师

  这篇文章仍节选自我前段时间跟马力一起做的知乎 Live:「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征程」,在这个将近 3 小时的知乎 Live 里,我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一个物理系毕业生到设计师,再到创业者的总体历程。之前的文章跟大家分享了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历程,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是怎么从一个物理系毕业生,变成一个设计师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想转行做设计师的朋友一些思路。对谈整理,略口语化,见谅。

从学物理到做设计,再到创业的总体历程

  我先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整体经历,我本科在北大的元培实验班 (现为元培学院) 念物理,2007 年毕业后,进入 Google 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做用户体验设计师。2010 年,离开 Google 到了创新工场,在创新工场的支持下创立了「豌豆荚」。2016 年,「豌豆荚」被阿里巴巴收购,我在「豌豆荚」的角色也转变成了顾问。去年年底,创办了新公司轻芒,轻巧的轻,锋芒的芒,大概的经历就是这个样子。

  没有专业背景,如何作为设计师进入互联网行业?

  我从一个在北大读物理的学生,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变成一个Google 设计师,是个有点长的故事。

  我是 85 年出生的,上高中是在 2000 年,那时候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当时在班里做宣传委员,会特别多地用电脑来排板报、排小报,特别喜欢这个事情。我上高中的 2000-2003 年是广州报业最发达的时候,算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的鼎盛时期。受他们影响,还蛮想以后从事媒体和内容相关的工作的。不过后来大学还是选择了物理专业,因为听了不同院系的课程以后,还是觉得物理还是蛮普适的。并不是说你今天听完了这节课,明天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用得上,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到我今天的工作里面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2004-2007 年的时候,「Web 2.0」的概念开始流行。可能大家对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熟悉,它基本指的是以博客为代表的那个时代。在以前 Web 1.0 时代,只有门户网站、大公司大机构才能在互联网上发表内容。而在 Web 2.0 之后,很多普通人也能够在互联网上发表内容。按我们的眼光,可能会觉得博客这种形态有些原始,但在当时还是挺震撼的,因为这是普通人第一次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东西给全世界看。这也是让我对互联网产生进一步兴趣的来源之一。

  因为有了 Web 2.0,我发现我以前希望从事媒体和内容做的那些事情,互联网这个工具可以做得更好。本质上来说,我还是希望把一些更「好」的内容和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

  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我把平时做平面设计——比如院系海报和刊物——的精力转移到做院系、社团的网站上,也包括在北大搭博客、搭论坛。这个过程中,我又发现设计从平面转到互联网上,它就不只是做狭义的美工了。因为我还需要考虑,用户怎么跟我的网站互动。比如,04、05 年那会还有很多「五毛钱特效」,买一个小的软件,然后生成一段代码,就可以在网页上面放个烟花、做个悬浮菜单等等。在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些特效一方面是个美工问题,但另一方面,包括那种下拉菜单、悬浮菜单在内的很多控件,当时是当作特效来用,但用户是很难知道怎么操作的,反而很多时候对内容呈现不好。这样子,思路就从纯粹的「怎么把它变得好看」变成「怎么把它变得更好用」。

  同时,我开始接触到前辈的一些作品,比如像白鸦(注:白鸦,有赞创始人/CEO,先后任 UCD China 发起人、Guang.com 联合创始人、贝塔·朋友发起人)的博客、UCDChina 等等。看了这些博客以后慢慢明白,原来用户体验设计本就是一个行业,而且这个行业还有挺多前人做过的研究。

  2006 年,也就是我大三的时候,Google 正式进入了中国,并且开始招聘。我确实特别喜欢 Google 这个公司,2004 年推出 Gmail,2005 年推出 Google Reader,我都很喜欢,而且我觉得「组织全球信息」是一个特别伟大、我也想参与其中的使命。能去 Google 工作对我来讲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我当时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考 GRE、托福,准备申请出国,但 Google 的机会也还是很兴奋。不过 Google 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计算机背景,所以在看招聘启事时一直都没有看到特别适合我的。因为特别想去,我曾经投过 Google 的销售岗位,然后就被拒掉了...

  再后来有一天,我记得是俞欢(现在在腾讯,当时已经是 Google 工程师,北大校友)在北大未名 Google 版发了一条招聘启事。那个版其实就是我建的。招聘启事里面有两个职位,一个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另外一个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实习生」。我看到这个职位,才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通过一直感兴趣的这些东西(平面、网页设计)「混」进 Google。从它对技能集的描述、对设计专业背景的要求来看,我其实也不符合。但整体来讲,它里面描述的事情我都做过。我没有做过销售但起码我做过设计。

  所以我就按照它的要求整理了一份作品集发给了 Google。我还记得那个作品集的封面,是我那时候给北大未名的 Google 版做的一个封面图,大概就是把 Google 中间的黄色的「o」换成了未名湖那块石碑。这份作品集投出去以后很快又被拒了,我也就没再有多想这件事情,接着去申请美国大学。

  然后隔了大概一个月,Google 的 HR 给我发了封邮件说,你之前投了用户体验设计师实习生这个职位,要不要来我们公司里面聊一聊。这确实是喜出望外的事情,我就赶紧说可以,当然可以。

  去了 Google 以后是吴卓浩面试的我。我后来跟他问起为什么拒绝了又找我来面试,他说其实第一次 HR 筛的时候看的是硬性条件,挑出来的很少。他觉得可惜,就自己重新再筛了一遍,看到了我。当时通过了卓浩和其它好几位工程师的面试,后来又在卓浩、开复的帮忙下从实习生转成了正式的员工。我也就放弃了去做物理学家的梦想,变成了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整个的过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可能有一些同学也不是用户体验行业,但想进入这个行业的,我觉得这整个过程给我的启发就是:第一,你还是得喜欢做用户体验设计,总是会有一些偶然的机会落下来,能抓住的话就挺好的;第二,即使你没有专业背景,但如果你喜欢做这件事情,总是可以先去做,做了以后的一些积累,总能派得上用场。就像我们现在看简历,经常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会讲:前辈我特别想去做一些产品、设计相关的工作,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但如果去问他已经做过了什么事,他说没有,因为没有什么机会。但我觉得只要你想做,是会有很多机会的,即使没有人雇你。你可以去 Redesign 某个产品,比如「最美应用」或者「轻芒」。这些都是很好的练手机会,并不是等到有人给你机会,才是真的有机会。

  刚开始在公司做设计时遇到的挑战

  刚开始的挑战就是不懂,什么也不懂。因为确实不是科班出身,野路子。一进去就有个新的社交产品要从头开始做,就懵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