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这一波知识付费即将迎来拐点?(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4-27

假设用户花费数十元买了某个实体产品,如鼠标、水杯等,过了两天发现不好用,不喜欢,随意丢掉,或者换一个就是了。然而,当一个用户花了整整1-2小时听了一场付费讲座,到头来发现这个东西其实完全对自己没有任何意

  假设用户花费数十元买了某个实体产品,如鼠标、水杯等,过了两天发现不好用,不喜欢,随意丢掉,或者换一个就是了。然而,当一个用户花了整整1-2小时听了一场付费讲座,到头来发现这个东西其实完全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全程都没有什么实质价值的话,ta会感到自己的时间被浪费了,甚至是,自己的智商被羞辱了。

  第三,对一部分人来说,“知识付费”其实成为了一种相比其他方式,更为直接、简单、粗暴的“变现”可能性。

  设想一下,一个知乎粉丝3000人的账号,或者一个已经吭哧吭哧写了一年,但粉丝不过区区数千人的微信公号,能有多大广告营销价值?能借此挣到多少钱?

  但假如自己只是稍稍花上一两天时间,到处搜罗些资料,“攒”出来一个一小时的讲座,以此就能轻松收获上万元的时候,这一定会成为一个让一部分人心动不已的“机会”。哪怕,这个讲座其实在他们自己看来也并无太大价值。

  而当有人看到,连一部分知名度和专业度在自己之下的人都能够轻松借此获取收入的时候,他们也一定按耐不住心中的失落和不忿,决心加入这场“知识付费”的大潮。

  这导致了,我们在过去一年里看到的各类“知识付费”产品,开始层出不穷。

  以上几点汇集在一起,导致了我们正在看到的图景:

  一方面,各种“知识付费”产品,仍然还在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却是用户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以及大量用户无法从过往的“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价值。

  此外,一部分最早出于“尝鲜”心理而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的用户,因为在购买过后得到正向价值和反馈并不强烈,于是,他们也开始慢慢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敬而远之。或者说,开始趋近于麻木。

  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和“播放率”下降,成为某种必然。

  4

  许多人都知道,在科技圈,存在着一个“创新技术发展曲线”,大体如下图所示:

  这一波知识付费即将迎来拐点?

  这张图背后的逻辑是: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在诞生之初,总是会因为新的“概念”和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受到大家广泛关注,从而迅速走高,在收益和关注方面获得一波红利。

  然而,此后,由于该技术本身的不够成熟,无法真正在短期就为用户创造巨大收益,用户在最初的新鲜感度过后纷纷流失,它又会遭遇到一波低谷。再然后,又经历过一波蛰伏期,当该技术真正成熟且能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时,它会开始真正迎来稳定的上行式发展。

  回顾起来的话,有无数新技术或者新兴产品,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等,无疑都曾经经历过,或者是正在经历着这张图上所示的几个阶段。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作为一种新事物而出现的“知识付费”,也会遵循这个发展轨迹。

  5

  在任何一项新技术或新事物开始经历泡沫和低谷,到最终再次重回正轨走上稳定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它是否开始可以给用户带来某些较为稳定的价值预期。

  对于任何一项业务,面向用户来讲,我们永远需要 关注两类用户价值:一种是短期价值,另一种则是长期价值。

  前者,比如说新鲜的话题、从未听闻过的现象、某个突发性的大新闻,一个玩法令人拍案叫绝的活动或策划,等等。

  而后者,则比如“某家饭店一定能吃到好吃的东西”、“某个公号推送的内容每天都很干货”、“某个APP一打开就能勾搭到好多妹纸”、“某个课程上完真的能学到XXX东西”,等等。

  拥有前者,你也许可以在短期获取到海量关注或收益。但唯有确保了后者的成立,你的业务才能获得更为长远的生命力。

  好比,人工智能和VR、AR这样的东西,现在就仍然还处在“虽然已经诞生了一段时间,但迄今它还无法给人们带来长期的稳定价值预期”的阶段。可能需要等到某一天,类似聊天机器人、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电影等等全面成熟了,它们才会迎来自己的爆发。

  6

  依照如上提到的“创新技术发展曲线”来看,在“知识付费”领域内,或许2016年开始直到2017年初的这段时间,可以被视为是“红利期”。

  在“红利期”中,由于“知识付费”刚刚出现,它的“长期价值”并不明确,此时驱动着整个市场的发展的更多是用户的好奇心,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是你能持续占据或打造出头部内容、新的产品形态、新内容品类和好话题等最容易抢占到用户眼球的东西,你将能够获得最大的红利。

  而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要,又或者说是已经迎来了用户开始感到“疲劳”的“泡沫挤出期”——市场上出现的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用户们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后,也往往会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到底我卖这个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包括,更多人看到第一波“红利”后的涌入以及用户们时间精力的天然稀缺,加上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难以分辨,我认为会把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付费意愿甚至使用意愿都显著降低。

  这段周期,具体持续多长时间,我说不好,直观的判断或许是在半年到1年之间。

  那么而再往后呢?“知识付费”这件事在人们渐渐疲劳之后,真的还会变好吗?

  我个人倾向的答案是会。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用户的需求确实存在(此处可参照《 这一波知识付费:一个机会,两种能力,三个要点》),所以也一定需要有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

  并且,假使这一天真的到来,在未来或将出现的上行周期里,真正的驱动力或者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知识付费”产品,一定是一些更加回归本质的东西,也即“可以带来稳定长期价值”的产品。

  比如说,真的能够帮你解答某些疑惑,真的能够帮你掌握某些方法,真的可以持续帮你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真的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等等,这些都属于“较为稳定的长期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