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可以代表任何一种情绪,但是,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2)
2017-05-22 编辑:
其实,众多受访者也是分成两派:有的感到羞耻,有的毫无愧疚。不过他们都将泪水与尿液对比,甚至将泪水与性腺分泌物对比。在他们看来,泪水是人体在黑暗环境中分泌出来体液,是值得我们享受的东西。无论是在电影院这样的半公共场合还是自己家中这样的私密场合,泪水都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体验和感觉。
泪水与人体分泌物之间的联系虽然在二十世纪似乎有了新的发展,但这绝不是什么创新。早在 1586 年,英国牧师、医生蒂莫西·布赖特(Timothie Bright)就写下了颇具影响力的《论忧郁》。很多人都是这篇文章的忠实读者,其中就可能有莎士比亚。
布赖特表示,泪水是“一种与尿液相差无几的排泄物”。为了讽刺约瑟夫·艾迪生在 1712 年发表的著名悲剧《卡托》(Cato: A Tragedy),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写出了诗歌《一位看了卡托之后想上厕所的女士》(A Lady Who P-st at the Tragedy of Cato)。在这首诗里,蒲柏描写了一位看了悲剧《卡托》的女士。相比于其他人看完此剧后的泪流满面,这位女士反而尿意正浓。
而在意第绪语(中东欧犹太人及其在各国的后裔所说的一种语言——译者注)中,人们用一个传统的词语形容哭泣。翻译过来,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眼睛的小便”。
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众多现代科学发现进一步为英国人这种古老的思想理念提供了支持。近几十年来,在眼泪问题上被引用最多的理论家当属美国生物化学家威廉·弗雷二世(William H Frey II)。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便坚称我们应该以字面含义来对待将流泪比作人体排泄物这种形容。
1982 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弗雷表示哭泣是“一种外分泌过程,与呼吸、小便、排泄和出汗没什么区别”,都能将人体内有毒物质排放出来。在哭泣过程中,人体排出的是所谓的“应激激素”。弗雷从生物化学角度对哭泣是情绪失禁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不过,他的解释也只是一系列影响力巨大的重要理念的衍生品而已。十九世纪诞生的对思想的心理分析模型就是这些理念的其中之一。
利用心理分析解释眼泪这一方式的核心是两个理念:压抑和回归。二十世纪中叶,这两个理念逐渐成为心理学正统,被众多专业教授和社会大众所接受。压抑的理念表明,眼泪是此前被压抑情绪的溢出和排放。回归的理念则表明,成年人哭泣的现象可以被认为是某种回归婴儿时期(甚至是胎儿时期)体验和情绪的行为。
图片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1893 年,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f Breuer)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就《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学机制》(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 Phenomena)这篇文章展开了“初步探讨”。这期间,两人解释了被压抑的创伤性经历记忆如何能在多年后演化成歇斯底里的临床症状。他们认为催眠能帮助我们接触到这些创伤性记忆。在他们看来这些记忆属于“异物”,应该被从人们的心智中清理出去。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表示,一旦病人能够敞开心扉畅谈创伤性经历记忆,他们身上的歇斯底里症状就会消失。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一理论都能解释眼泪的作用。总的来说,眼泪可能让我们健康,也可能让我们患病。
面对创伤事件时,人会产生很多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与这些反应一样,眼泪也具备对人体有益的功能:帮助人们宣泄情绪或者强烈的感情。人们认为情绪是一种精神性质的液体,我们需要将其排出体外。哭泣刚好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为了宣泄情绪,布罗伊尔和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另一个类似的权宜之计:复仇行为。简单说,眼泪与其他言语和行为一起共同发挥了发泄情绪的作用,是人们感情的溢出渠道和放气阀门。
虽然眼泪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可以发挥健康的发泄作用,但它在其他场合下也能危害人体健康。其中典型的例子便是艾美夫人(Frau Emmy von N)。她前去找弗洛伊德看病,称自己感到困惑,而且伴有失眠和突然哭泣的症状。每次哭泣发作,都会持续数个小时。弗洛伊德诊断后认为,她的眼泪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症状。
在弗洛伊德的另一个案例中,一位女性患者定期在丈夫生病、衰弱和死亡的纪念日中哭泣不止。弗洛伊德称这属于令人伤心的私人“纪念日回忆”。在这个病例中,他认为哭泣不是歇斯底里的表现,而是一种“发泄的延迟”。这种发泄虽然来得晚了些,但是也能帮助病人排解情绪,将创伤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有益健康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与达尔文和其他十九世纪进化论理论学家的观点非常契合。据这些理论学家研究,人类有很多种排解过度紧张能量的渠道,而哭泣便是其中一种。对达尔文来说,哭泣只是其他有益行为的副作用而已。达尔文首先进行观察,发现引起流泪的原因最初是“眼睛内任何外来异物的刺激”。接着他猜测婴儿大声啼哭期间虽然双眼紧闭,但是引起哭泣的原因可能是泪腺受到压迫刺激。
达尔文猜测称,经过多代的遗传进化,婴儿啼哭与疼痛和饥饿之间的联系逐渐扩展成哭泣与各种痛苦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即便没有异物刺激人们也会流泪和啼哭。弗洛伊德认为眼泪能带走精神上的“异物”,从而给人体带来释放。这样来看,他受达尔文观点的影响可谓非常深刻。弗洛伊德对眼泪的解释总是能让人想起达尔文的观点,因为他强调哭泣在行为语言层面上“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能帮助我们排出“逐渐增多的大脑刺激”。
图片来自 Pixabay
如果说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从本质上将哭泣理解成一种排泄功能,而眼泪则与其他体液具有类似的功能,那么后世的心理分析领域的理论学家便用多种奇怪却神奇的方式将这个理论进一步扩展。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多篇文章中,极具影响力的菲利斯·格里纳克(Phyllis Greenacre,美国人,弗洛伊德学派学者)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将女性因为神经紧张而哭泣理解成小便的代替行为。在这个理论中,我们能看到“阳具崇拜”理念的身影,而女性的哭泣行为则是试图模拟男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