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眼泪可以代表任何一种情绪,但是,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2017-05-22 编辑:

  眼泪可以代表任何一种情绪,但是,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你最近一次哭泣,是因为什么?

  托马斯·狄克逊(Thomas Dixon)是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人类情绪历史研究中心的主任。2008年,他出版了著作《利他主义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Altruism)。

  本文由 AEON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关注他们。

  眼泪是一种在全世界有着通用含义的符号。从古代起,哲学家和科学家就试着寻找哭泣的含义。他们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情绪表达语言,而哭泣就是这种语言的组成部分。但是,眼泪本身没有任何含义。无论是在眼眶中徘徊打转还是滴落脸颊,旁人都只能暂时性的猜测这些咸咸的泪滴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情绪。只有知道更多关于特定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的信息之后,我们才能更清楚全面的了解哭泣者的眼泪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因悲伤、不幸和哀痛而哭泣,也因喜悦和欢乐而落泪。有的人因为看到他人饱受苦难而落下同情怜悯之泪,有的人因为目睹他人惨遭压迫而涌出愤怒不平之泪。当然,有的时候人们落泪的理由也可能非常简单:打了个哈欠或者切了个洋葱。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记者哈莉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曾翻译过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晦涩难懂的著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因为狂喜入迷而流下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泪滴。我的一个朋友是蒸汽机车的狂热爱好者。第一次在国家铁路博物馆(National Railway Museum)看到创下时速记录的“绿头鸭”(Mallard)号蒸汽机车头时,他不禁哭出声来。泪水是一种有着通用意义的符号象征,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它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有着通用意义的符号象征,原因在于泪水可以代表任何一种情绪。

  眼泪可以代表任何一种情绪,但是,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图片来自 Pixabay

  作为表达感受通用语言的一部分,如果哭泣只能代表一种含义,那这种情绪必然是悲伤。通常来说,说到哭泣人们最常联想到的感受就是悲痛。不过在去年夏天的伦敦,我们也看到了太多喜极而泣的画面。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残奥会,运动员们都肆意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颁奖仪式中,冠军运动员所属国家的国歌缓缓响起。此时,无数人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这些深情的热泪里,我们看到了骄傲和欣喜。在奥运会开幕式和奥运会结束后一个“让人热泪盈眶而体验情绪高潮”的集会活动中,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多次夸耀自己因为奥运盛会而挥洒“饱含爱国自豪感的热泪”。1872 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写下《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书。在当时,达尔文称“英国人很少哭泣”也许是符合事实的描述。2012 年,伦敦市长和英国民众毫无保留地宣泄着自己的感情,彻底“推翻”了达尔文的观点。

  我自己的例子也能证明这一点。当我的儿子在圣托马斯医院呱呱坠地时,泰晤士河上正在举行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祝大典,成百上千条船只穿梭不停。得知产房内那场令人担忧不已的紧急剖腹产手术圆满成功后,我洒下了欢喜和释然的男儿泪。

  眼泪有三种属性:人体分泌物、病症和象征符号。各种解释眼泪的理论在面对这三种属性时都不能做到自圆其说。同为人体分泌物,我们应该以对待尿液的方式对待眼泪吗?同样是病症,我们应该以对待皮疹的方式对待眼泪吗?都是象征符号,我们应该以对待艺术品的方式对待眼泪吗?要想正确解释眼泪的内涵,需要解释者掌握生理学家、医生或者形而上学者才具备的专业知识吗?

  鲍里斯·约翰逊将自己的喜极而泣形容为“眼睛的射精”。这样一来,他就有意将两种人体分泌物(眼泪和精液——译者注)混淆在一起。反对在公共场合哭泣的人表示,流泪是一种“情绪上的失禁”。这种说法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的精神病学文献,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当众哭泣应该被贴上与当众小便一样耻辱标签。2011 年,BBC 第四频道拍摄了一部关于当众哭泣的纪录片,出品人是著名喜剧演员乔·布兰德(Jo Brand)。布兰德极力反对当众哭泣,她认为我们只应该在极少数的场合流下泪水,而且应该私下里默默流泪才对。纪录片播出后,网上有大量观众留言点评,充分证明和布兰德持同样观点的人并不是少数。一位叫 Algol60(这也是一种编程语言的名称)的网友写道:

  如果你想要哭,那请找个没人的地方默默擦眼泪去吧。小孩子和没有男子气概的外国人也许能在公众场合哭泣,但是任何超过八岁的英国人都应该有自控力才对。

  眼泪可以代表任何一种情绪,但是,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乔·布兰德(Jo Brand)的纪录片 For crying out loud

  这种评论似乎与二十一世纪的主流看法有些违和。但是它也尖锐的提醒人们,英国人心中还存在一种“沉着坚定,不露感情”的思想理念。早在达尔文著书阐述情绪问题的时候,这个理念就开始萌生。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理念发展到全盛时期。将哭泣比喻为情绪失禁的说法表明,眼泪应该是厌恶和耻辱的代表。

  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数十年中,政府开启一个名为“民意调查”(Mass Observation)的研究项目,对英国人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探究。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设计了一份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你是否在看电影时哭过?如果有,哪部电影让你潸然泪下?你哭的程度如何?如果你还记得,究竟是电影的哪个情节让你泪流不止?这种在公共场合哭泣的行为是否让你感到羞愧?如果是,那么羞愧程度如何?在这套问卷中,科学家同样深入了解了受访者对人造黄油和外国人的看法。

  很多受访者否认自己感到羞愧,但是其中一位受访者(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的答案直击问题核心:“我看电影时从来没哭过。倒是中途去过厕所。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因为我浪费了电影票的钱。”

  另一位同样四十多岁的未婚男子则回答道:“我不因自己的情绪感到羞愧,因为哭泣就好像感激之情一样正常。这表明我依旧具有被感动的能力。在电影院昏暗的环境掩护下,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沉浸于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这时候,我们情绪的反应模式与独处一室面对悲伤之事时的反应模式非常类似。”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