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被王思聪唱衰的共享充电宝,真不是一门好生意吗?

2017-05-09 编辑:

被王思聪唱衰的共享充电宝,真不是一门好生意吗?

  上周末,苦苦寻求业务突破点的聚美优品将目光投向了共享充电宝行业。有意思的是,在陈欧前脚宣布3亿元现金入股街电科技后不久,王思聪后脚就在朋友圈开怼:“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一时间,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质疑。

  不断被唱衰,却疯狂获得融资

  王思聪的看衰,并没有妨碍共享充电宝行业频繁获得融资,共享充电宝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在席卷着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至今,共享充电宝领域所获得融资金额超5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这其中包括红杉资本、IDG、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机构,当然还有腾讯。

  而根据36kr的最新报道,就在今日又有三家公司宣布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其中「Hi电」宣布在4月中旬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光速中国领投;「小电科技」则宣布在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融资,由红杉中国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而在早前宣称看不懂共享充电宝的腾讯则继续跟投。此外,主打小机柜模式的「非常电」宣布获得早驰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如今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在商场或超市提供装有充电宝的机柜。另一种则不布设机柜,主要与餐饮店、咖啡厅、KTV等场所合作布置的桌面型固定充电宝。客观上来看,共享充电宝确实有实际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所承载的娱乐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我们如今越来越难离开,再加上手机的CPU、GPU、闪存等功能愈来愈强大,即使电池技术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耗电时间确实加快了。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超过13亿,每天会产生超过10亿次的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

  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资本市场看好,其实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让资本市场开始对B2C共享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共享充电宝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频、刚需、大市场」,并且容易获得正向现金流,所以因此成为新风口。资本的加持也为共享充电宝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线上流量逐渐枯竭,线下流量价值被重估时,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

  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三大误解

  摩拜单车投资人、熊猫资本毛圣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自己觉得共享充电宝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需求。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持有成本实在太低了。买一个充电宝可能三十多块钱,六十多块钱就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我觉得替代方案很多,它流动很麻烦。自行车比如说我用好了停在这里,下一个人可以接着用,而且是不固定点。现在大家都做无桩这个概念。充电宝我租用了以后,充完了然后放哪儿呢,我还得放回它的点。」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了大量资本的青睐,但在不少人看来,共享充电宝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应急使用场景的一种补充,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生意。而这种担忧却主要来源于对行业的三大误解。

  1、如今充电宝体积越来越小,购买成本很低,随身携带也并不是负担,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然有自己的充电器,为什么还要租借一个呢?

  中国每年的充电宝销量非常大。统计机构TMR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移动电源(充电宝)每年的需求是361亿美元。作为手机保有量和需求量大国,中国将占据充电宝销量的大部分市场。而据专业人士计算,中国每个城市人口购买充电宝的数量如今已1.7个,不少用户甚至了购买四五个充电宝。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充电宝每年更是有着累计高达上亿的销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充电宝人均持有量并不低,然而充电宝的使用本身却是反人类的。当我们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同时也需要给充电宝充电。而且在很多人连钱包都不愿带出门的时候,随身携带一台充电宝并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体验。

  类比于共享单车行业,在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诞生之前,自行车的人均持有量并不低,但很多人出门却还是宁愿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选择骑自行车。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和需要给充电宝充电一样,骑自行车需要到处找停车的地方,并且还要带上一把笨重的锁。

  至于能较低成本购买一台充电宝,我们就不会再使用共享充电宝,那则是无稽之谈。想想看,共享自行车诞生之初,很多人都觉得骑一辆自行车需要缴纳299元押金,每次骑竟然还要1元,这么贵那还不如自己去买一辆,不过后来这些人都去骑共享单车了。与此同时,其实我们身边早已有很多最后三公里的替代出行解决方案,例如黑摩的、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但大家后来还是选择了更为方便的共享单车。为什么?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便利性。

  2、很多商家都能够提供充电设备,或是充电宝或是插头,所以共享充电宝基本上没有什么使用场景,肯定不会是高频需求。

  首先我需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线下的商家都能提供各类充电设备了,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出门身上还会带一个充电宝?答案很简单,因为线下现有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不足以满足用户当下的需求。这样一个场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多少次我们去咖啡馆寻找插头充电的时候,发现有插头的地方都早有人了。在线下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用户额外产生的充电需求。

  不久前,我去三里屯那边逛了一圈,在线下调查了数十个商家,在询问为什么愿意让共享充电宝企业免费放充电宝机柜的时候,大多数商家给我的回应是这样的:

  之前有不少顾客找我们借充电线,但很多人借完之后就忘记归还了,丢失数据线是常有的事情,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一根好的数据线成本其实不低。如果同时有好几个客人都需要充电,那就很尴尬了,因为很多时候店里面没有那么多插座和充电宝。

  当然这些只能样本不一定具备行业性,但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用户普遍的充电需求是共享充电商业模式的基础,但共享充电宝能成为现象级产品背后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其实是为B端商户服务C端用户提供了一项基础设施。

  至于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刚需需求,其实很好论证,很多人出门都会带上一个充电宝,忘带充电宝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去咖啡馆进行一次至少30元的消费,这些场景都恰恰说明「出门在外手机充电是一种刚需」。而前文已经论证,相比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花1元钱租个随借随还的充电宝并不是很难的选择。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