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多面以色列,对我们科技与创新创业有什么启示?(2)
2017-05-03 编辑:
而中国大学里,拿到专利便将其“丢到大街上”的情况太多了,教授们申请专利也是为了评职称,有时并没有动力将成果进行转化,或者转化与科研投入量不成正比。敢问这些成果中有多少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呢?因此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中国也在这一点上与以色列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Q:谈到教育,您认为中以如何可以实现教育互补与合作?
A:中国学生在以色列读书的感受要比在内地好得多!他们认为,以色列教授和同学之间都能平等地对待彼此,这一点甚至比美国都要好。我们遇到的一个在魏玆曼研究所做博士后交流的中国学者说自己在这里做出的成果太多了,机会都是向他敞开的。这应该是一种气氛。
如今中以劳务、旅游等领域也在发展,但是教育是中以合作中值得继续关注的一点,是相对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刚刚开始领域;同时由于签证简单等手续原因,以色列也可以成为中国人学术发展和深造的另一方向。
正在筹备中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就是个例子,这种合作的模式也值得学习和推进,因为现在中国对这方面的需求真得很大。不过他们目前开设的专业暂时有限,未来以色列理工学院向中国学生开放的专业能否更加全面呢?因为这些确实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资源。
创新就是不断尝试与“造反”
Q:中国的创业环境与以色列的创业环境有何区别?
A:创业是个人的事情,是有冲动、有智慧、有能力的个人去做的事情。我也在纪录片录制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更不止一次地听到以色列创业者说他们不怕失败,而且尊重失败。他们不愿意心甘情愿地跟着别人走,认为一次次的失败是成功路上的必然过程,同时会在失败之后继续努力。创新创业就是要想尽办法不断尝试。
反观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与氛围仍然需要政府去号召,这便有些不合理。当然,社会上不乏二次创业甚至五六次创业的人,但这种人很少。而且我们的社会一直在讲成功学,不讲失败学;但成功学是最荒唐的,因为它把成功之人的个案当作通例来使用,又有谁想过那千分之几的成功背后有多少失败的例子呢?因此,以色列的这种氛围和对失败者的宽容态度也是我们很难去学的东西。
Q:东方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模式是否是阻碍中国创新创业思维拓展的因素?
A: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比前一代人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看到有人通过创业获得了成功,看到了80年代IT企业家创业,不再想按部就班地在大企业工作了。同时,80年代的创业者与现在的创业者不同,前者创业的理由可能是生存,而后者中已经有人开始为了自己想法而创业了。因此中国现在想要创业的人比原来多得多,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云集了很多“不安分”的人,因此有这种创业的环境。
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造反”。当然,中国的文化背景是不那么鼓励“造反”的,这种传统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创业氛围的形成。另外一点就是,现在中国的一些政府部门自己也没有弄清什么是创新,仍然以为创新仅仅是建造创新大厦、政策优惠与补贴、或者引入科技等行政主导方式,甚至最终把这些土地和建筑用于发展房地产。这在规划经济时代已经被证明效果欠佳了,如果仍然用这一套思维去发展创业创新的话效果会很不好。
创新是要一大群有创新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激励,互相合作,互相配合。他们不需要行政力量教导他们如何去做,而是需要一个可以待下来的、甚至能将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吸引过来的环境,这样就可以推动创新。因此目前深圳算是一个比较像样的创业社会,创新人才也愿意聚集在这里,也可以被拿来与以色列的创新氛围做一个比较。人才聚集是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
Q:综合上面的内容,您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以色列经济与社会?
A:“不安分”吧!也无法安分。
关于内容:
《超级爷爷创游记》于北京时间18日晚在优酷首播(每周二晚上8点更新)。这部首个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系列记录片记录了曹景行与前海梦创团队走访以色列各大企业、大学及政府机构的全过程,深度挖掘了“创业国度”的创新秘籍。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