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多面以色列,对我们科技与创新创业有什么启示?
2017-05-03 编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以色列创业”(ID:yiseliecy),内容来自前海梦创出品的系列视频《超级爷爷创游记》,本文为第2集,主持人 曹景行;36氪经授权发布。
知名新闻人与历史学者曹景行已三度踏上以色列这片圣地了。不过这次,他带来的是对科技与创新创业观察与思考成果。
本文为曹景行接受《以色列时报》记者的采访,他高度赞扬了以色列教育、以色列兵役制度与以色列高校创新氛围,并详细阐述了他眼中的以色列地缘政治、社会心态、教育文化与中以合作等领域的机遇和问题,剖析了以色列创新全面开花背后的多重原因。
耶路撒冷:冲突中“共生”
Q:纪录片拍摄时是您第几次来到以色列?对这里有何印象?
A:此次是我的第三次以色列之行。第一次在以色列停留时间较短。那是十多年前,我们乘坐游轮在地中海上(游览),在以色列只停留了一天,去了我很想去的耶路撒冷,走了走苦路,但没有时间看到太多风景。
第二次跟团出行,我们在以色列停留了约半个月时间,仅在耶路撒冷就住了四、五天。这次的行程比较深入,我们去了之前做新闻时经常提到的戈兰高地,也去了伯利恒、死海等景点。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依然是耶路撒冷。
当时我们住在大马士革门外不远处的一个酒店,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就起床,从大马士革门进入老城,穿过小巷,观察周围的人,一路走到哭墙,思考: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环境里,人们是怎么生存的?
其实我觉得(生活在老城内的人)他们很聪明,尽管互相冲突激烈,阿拉伯区与犹太区里涌动着(不安的)情绪,圣墓教堂内也存在着不同的教派,但彼此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存的规则,共同生活。
之前我们更多地从冲突的视角去看以色列,但是三千年来不同民族、宗教也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共存的方式。因此,这里值得人们从“共存”的角度来理解和关注,因为尽管冲突时有发生,但是耶路撒冷还是耶路撒冷,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
这一次来以色列,住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我依然每天跑去不同的地方观察,感触很深。我们去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因为我是上海人,所以着重看了上海与犹太人的故事。尽管面积不大,但在耶路撒冷看到上海的故事让人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这次我们也去了伯利恒。除了圣诞教堂外我们还看到了隔离墙,感觉很震撼。我之前看过柏林墙,但那是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了;但是在以色列,700公里的隔离墙依然存在,这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是很荒唐。但是没有办法,世界就是很荒唐。
从拉马拉回来准备去机场时,我们因为携带着行李,还是需要同其他巴勒斯坦人一起穿过检查站进入以色列。当时我们前面有一个巴勒斯坦老大娘,因为身上不知道有什么金属材质的东西而迟迟没有通过安检,最后只有她的丈夫通过了,她被拦在了另一边。这是我第一次直接感受到冲突,也能感受到巴勒斯坦人的那种情绪。这也让我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了今天的以色列。
Q:您眼中的以色列有何特点?
A: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人们形容某个地方的时候一般会把它跟其它地方做比较,而以色列是一个无法比较的国家。
以色列与周边冲突最激烈的那段时间,我几乎看遍了所有关于以色列的电影,有的还会反复观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这片被冲突笼罩的土地。我出生那一年(编者注:1947年)以色列就开始与巴勒斯坦打得不可开交,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人了,但犹太人、巴勒斯坦人、基督徒等不同人群依然聚集并生活在这里,这是很难得的。
你可以说以色列特别多元化,也可以说它特别复杂,人们也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片土地。我们此行接触到的很多以色列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尽量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想完全了解以色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只有把所有方面综合在一起看,才能更好地认识以色列,因为谈到这里时各种因素是不能分开的。
人才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
Q:您认为以色列高科技发展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A:以色列高科技的发展背后有冲突威胁作为动力,也有全民皆兵等体制的原因。以色列的年轻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种以武器、战争为常态的环境中,而且很多人也是通过军队进入大学或者开设自己的初创企业的。这种不安全感和守卫意识是理解以色列的一个很好的角度。
不过以色列创新创业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其可以吸引人才。以色列人很重视教育,思辨能力强。在危机感下,他们开始在军队里吸取创业概念,具有团队精神。这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那些想要创业的人才。
另一点就是以色列人不甘于做同一件事情。当时我们在魏玆曼研究所采访了一位生物医药学的所长,她当年因为没有机会留在魏玆曼读书,就在从国外回来后又回到了魏玆曼任教,然而她却说她的下一步是辞职,再次创业。这种思想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
此外我也感觉到,今天的中国与以色列有着很好的互补状态,以色列同样发现中国是除美国之外的又一个很好的市场。这也让人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对以色列的初创企业如此感兴趣,以色列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很好地服务中国。另外,以色列的政治局势目前相对比较稳定,因此现在是中国与以色列的好机会。
Q:此行之后您觉得以色列高科技与创新创业领域的运作、管理等方面里哪些是中国可以借鉴的?
A:很多领域可供中国借鉴,但这些未必是能在中国操作的,比如教育。以色列的教育体制从孩子幼时起便开始培养其独立思考、动手和创新意识,这种思辨能力是其教育的根基;而这与中国不尽如人意的应试教育体制完全是两回事儿。
需要认真思考的第二点就是以色列兵役制度的影响。像中国台湾等地也有强制兵役制,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往往会想逃,觉得害怕,或者觉得浪费时间。但这其实不是浪费时间,反倒可以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色列不少创业者的性格和高科技经验积累其实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很多人兵役结束后哪怕不读大学也直接创业,为创业氛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反观中国,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创业,但是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创业到底是什么。
再就是大学教育体制与科研成果转化。而以色列大学内科技转化能力很强,比例很高,且学校本身也是初创企业的直接孵化器。他们开展科研创新的目的就是进行转换,学校也很积极地对专利分享等程序进行支持,并且形成了一套规则,推动了校内创新并获得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