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中国可以说不》和更大的民族主义浪潮 | 畅销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中国④(2)
2017-04-29 编辑:
令人刺激的还不止是书里的口号,图书封面也很好传达了这一诉求。在象征中国的长城下方,是个有着自由女神头像、双手叉腰的美国大兵躯体,两者带有很强的冲突和符号特征。“从封面质量来说它是不合格的,但是恰恰因为中国读者的心态他比较浮躁,必须有一些标志性的文字和标志性的一些图谱才能引起注意,所以在那个时候这个封面是成功的”,宋强对《好奇心日报》说道。
宋强,来自: baike
同时,《中国可以说不》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比如“《中国可以说不》是作者对世界政治的情感抉择,但感情不能代替政策。如果 21 世纪的大国动辄说不,时代的主题岂不是要从和平与发展退回到冷战与对峙?中国对世界大事的表态绝不能如此轻率而不负责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骥如在《中国不当“不”先生》一书中写道;《中国经济时报》发文称“中国国内正酝酿着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将中国导入歧途。历史证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是容易犯高估自己力量的错误的。”文章作者为该报副总编辑张剑荆,现在他是财新《中国改革》常务副总编辑;《南方周末》发表编辑鄢烈山的文章称《中国可以说不》“所论的是极其严肃的外交政治问题,而所取的是极其轻率的浮躁的态度“;著名作家王小波也写了一篇《百姓·洋人·官——评<中国可以说不>》批评此书。甚至影响到了官方不得不出面表态的地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就在回答中外记者时说:“《中国可以说不》并不代表政府的观点。”
不过,宋强觉得,说“不”其实是一个弱者的姿态或者是个新的挑战者姿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设了之前关系的不平等。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整个 1996 年中国是一个比较喧嚣的时代,好像是大家都觉得不管是各自的人生和事业都在上升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就比较在乎国家整个一个上升的态势和个人的关系,所以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一些真实的反应”,宋强对《好奇心日报》说道。
所谓的大国开始崛起,但国际地位的上升速度无法匹配国力的上升速度,国际地位依然“低下“。这大大刺激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和民族主义情绪,反美反西方的思潮也就有了稳固的心理基础。
而且,这一思潮不仅存在于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大众社会。 90 年代以后,知识分子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比如甘阳、崔之元的制度创新说;张颐武、陈晓明的后殖民文化批评和盛洪的文明比较论等,都对西方进行了批评。这与之前被看作和五四运动有着一脉相承,被称为 “新启蒙运动”的 80 年代氛围完全不同。
来自: kongfz
1996 年底,李希光、熊蕾和刘康等八人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出版,助推了《中国可以说不》掀起的反西方和民族主义浪潮。“美国媒体完全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跨国集团的利益。发自中国的任何报道都必须是为了给美国公众灌输这样一种偏见:中国是一个极权的、专制的、反人权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既然苏联已经解体,下一个就该是中国”,《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写道。
1999 年 5 月 8 日,美国 B-2 轰炸机发射使用三枚精确制导炸弹或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当场炸死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炸伤数十人,造成大使馆建筑损毁。对此,美国解释是误炸。但中国许多民众并不接受这一解释,掀起了中国反美和民族主义的一次高潮。他们到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驻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使馆前示威游行,甚至开始焚烧美国快餐店、破坏美国使领馆等。宋强觉得,这一事件“应验了我们的观点”。
针对 90 年代之后,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突然再度高涨(近代的最开始高涨是因为西方的侵略)的现象。媒体人马立诚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解释道:“一是中国与西方在价值观和体制方面存在差异并不断产生摩擦,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时处于紧张之中;二是 80 年代末事变和苏东剧变之后,一度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消失。意识形态不能不求助于民族主义以抵制西方力量,民族主义因而强劲飙升,并且从知识分子小圈子的探讨迅速走向大众情绪化的狂潮。”
北京申奥成功,来自: bjjyj2012
到了 21 世纪,中国奥运会申办成功;成功加入了 WTO ; GDP 排名也从世界第 7 (1996)上升到世界第 3 (2008),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人均 GDP 从 5898 元(1996)升高到 24121 元(2008),汽车从 149 万辆(1996)增加到 934.55 万辆(2008)等等。而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让政府官员的学习精神和态度发生了变化,很多中国人也对西方产生了怀疑。
2008 年,中国举办夏季奥运会。在奥运会之前的火炬接力过程中,中国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遭到了传递困难或抗议。比如在法国遭遇到的抗议,由于法国警方应对不力,国内网民还发起了抵制家乐福的运动。奥运会这一极大能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仪式性活动自然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推向了另一高潮。
这时,张小波又一次敏锐地捕捉到国人心理上的变化,决定出版被看作《中国可以说不》续篇的《中国不高兴》。“我们觉得是恰逢其时的”,宋强对《好奇心日报》说道。
2008 年 10 月 3 日,张小波、宋强、王小东、宋晓军、刘仰和黄纪苏等人来到北京上庄水库附近的一个农家院。其中,宋晓军是央视和凤凰卫视的军事评论员;黄纪苏是剧作家和社会学家,编剧过话剧《切·格瓦拉》《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刘仰是媒体人和学者。
这一帮人大多互相之间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连续侃了三天,张小波则对这次聊天全程进行了录音和记录。之后,张小波把整理好的录音分别发给 5 位作者做补充或修订。最后,在 2009 年 3 月,也就是“两会”期间,《中国不高兴》这一时政读物正式出版,而最先的主题“中国与西方有条件地决裂”变成了其中一个章节,“内政的愤懑”部分也做了删减。
来自: kongf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