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反腐剧逆袭:让观众看到事实 天塌不下来(2)
2017-04-03 编辑:
根据特稿《太平洋大逃杀》改编电影的消息,和陆川将拍摄以“白银连环杀人案”为素材的信息,都让部分观众疑虑,这种惨烈不幸的社会事件,有没有转化为艺术产品的必要?会不会伤害案件中的当事人亲属?会不会给某个地区、群体的形象抹黑?如果转化,是出于感官刺激的猎奇需要,还是因为,将具有社会普遍性肌理、人性极致复杂的典型事件反映,本身就具有一种迷人的价值?艺术从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与自我表达的冲动调和?
而这种冲突也一直存在于各种对争议作品的讨论中。例如去年热播的《欢乐颂》,有人认为真实反映着当下社会阶层的不同际遇,推崇着个人奋斗。有人却说这部作品是冷傲的中产阶级视角,有着拜金主义和对阶层固化推波助澜的意味。
更早之前,还有正常播放之后突然消失的电视剧《蜗居》,以及根本没有得到上映机会的贾樟柯作品《天注定》等等。
在此,只能将目光转向影视文化成功抵挡住了好莱坞“文化冲击”的韩国,看看他山之石给我们怎样的借鉴。
1988年,韩国时任总统全斗焕弟弟侵吞巨额资产却只获轻刑,因盗窃获重刑的12名逃犯得知后,为控诉司法不公越狱,挟持居民,并在被媒体和警察包围的最后时刻高喊“
有钱无罪,无钱有罪,无罪无钱就是罪”。
这句话引发的社会震动从当年一直延续到今日。韩影《假日》、韩剧《请回答1988》都再现了这起事件。作为一名中国观众,看到《熔炉》、《素媛》等具有现实主义关怀的作品,我们是觉得邻国社会阴暗的无可救药,还是敬佩艺术工作者勇于揭开伤疤,刮骨疗毒的担当?
现实主义失宠:因为小确幸大行其道?
不过,对于当下的中国,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声名鹊起,反映的却是现实主义面临困境的尴尬。
目前影视市场上内容过轻、情节悬浮是主流,因为当下的年轻观众有颗“小确幸”的心,对于那些有着公共背景的议题缺乏兴趣,严守自我领地,而在泛娱乐领域中投入着惊人的激情,享受着“饭圈”的群体认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伸缩,当然与现实主义作品的冷遇和稀少互为因果。
而为迎合这种玩世不恭的消极犬儒,以及自我陶醉的附庸风雅,幼稚化的剧情开始大行其道,原本应严格创作的严肃题材变成套路化的轻松题材,以至于出现了人物脸谱化的结果。舍弃过往高大全人物的不合理行为,认为让正面人物骂骂脏话,让真实人物多几段感情纠葛就是接地气,在人物形象上则是霸道总裁、傻白甜、伪女权的大女主霸屏。
出现此类问题的缘由,多为影视业热钱涌动、赚快钱的浮躁氛围,作为一种应对资本大举侵入的妥协和谋生方式,制作方开始选择吸纳流量“花生”来缓解商业预期和艺术需求的冲突。但将自带话题性的流量“花生”作为商业保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方面的粗制滥造。
目前流量明星本身的口碑减损,和观众对内容要求的提升,都需要制作方在现实主义项目中慎之又慎。
仅举一个例子即可看出,内容制作方受浮躁的网络情绪影响,为吸收网络受众而做出的错误判断,比如近年网络爱国主义流行,影片《我的战争》在前期宣传片中翻拍了网络流行的段子,让去韩国旅游的老人说“六十年前我们开着坦克来的”、“我们举着红旗来的”,这种有违和平理念的宣传思路遭致网络抵制,最终票房惨败。
但也不是没有人想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借用流行的壳来传达正面的价值。在各种玄幻架空的故事中,唤起年轻人的共鸣,虽然结果如何尚未可知,但至少值得尝试。例如张黎导演在解释自己为何从历史正剧的道路上急转弯,拍摄玄幻剧《武动乾坤》时,表示“对于很多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无望的人生……同样身处绝境,一个人在逆境之中如何坚持,如何面对,如何重振旗鼓……这种精神和能力可以翻译成很多种语言来讲,神话也好,历史也好,玄幻也好,这种生命力是内在相通的。”而用玄幻来阐释创作取向,是因为“玄幻世界只是一个壳,重点是克服艰难困苦的意志力……当你达成了这个壳,就达成了你的创作意图。”
结语
如果说应对审查制度,是中国影视作品与政治权力的沟通,那题材的选择和价值观的表达,在公权力介入之外,更受到了庞大的资本诱惑和大众审美评判的压力。
三种力量的交错让现实主义作品承担着空前的压力,归属于主旋律的反腐剧更是这其中最为敏感的类别。《人民的名义》目前展现出的品质,不止是因为这一题材长期稀缺所带来的新鲜感,更是契合现实主义本身要求所展现的魅力。别用“家丑不可外扬”作投机取巧的挡箭牌,用“真”的事实冲突去呈现,用“真”的人物情感去刻画,才是现实主义主旋律作品拒绝在神剧、雷剧和刻板僵化样板戏之间摇摆的策略。
艺术从来不能逃离与政治的关联,那种认为让艺术作品娱乐化,就是去政治化的观念,其实是妖魔化了政治的涵义,并顺带产生抵触“主旋律”作品的情绪。诚如《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所言:“所有的情节可能都是身边的人、身边事儿”,政治如此,致力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又怎能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