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资源整合者向创造者转变(2)
2017-03-28 编辑:
说实话,现在的产生获客成本困境是因为进入了零和博弈状态。关于如何解读流量这一名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停留时间、用户数量、使用频次。一名用户本身每天上网的时间都是有一定限度,而用户数量也处于动态固定,而由此失去了前两者,仅剩活跃程度的流量,价值就会坍塌。
在电商行业,根据京东2016年第三季财报,京东活跃用户数达到1.987亿,同比增长57%,而同期的阿里天猫则的增长率则是13.7%。
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阿里一方面发力内容,在「用户停留时间」维度寻求突破,淘宝头条、淘宝达人、淘宝直播剑指内容电商;而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线下,作为新的增量市场,填补线上流量枯竭的困境。
此外,百度依靠新闻、音乐、社区问答等产品矩阵牢牢占据着中文搜索领域的制高点,但在移动时代却被众多超级APP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分而食之。今日头条的资讯分发、虾米、网易、QQ的音乐分发、知乎的问答;与超级APP相对应的是百度新闻、百度音乐、百度贴吧与百度知道,或许敏感者或多或少已经感受到这些百度搜索矩阵的核心业务正在被迫边缘化,外卖以及人工智能就是百度对转型的探索。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百度在数据积累上的优势延伸,那做外卖的意义显然值得深究。
百度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在扩大POI数据库的作用下,百度O2O服务直接吸引用户访问量达240万,同比增长117%。
这证明百度O2O业务尽管在利润上一亏再亏,但是其一大支线设定就是反哺搜索主业,迁移线下流量。
流量零和博弈是人口红利耗尽的最终表现,而这种人口红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就如同人类进化史中,当依靠采集获取食物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相应的农业生产就应运而生。
这便是互联网的进化史:由资源的整合者开始转向资源的创造者。所谓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剪刀差」反而正在成为两者加速融合的驱动力。
李玉杨:野路子上位,欢迎关注,首发于公众号:李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