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资源整合者向创造者转变
2017-03-28 编辑:
文|李玉杨
年初围绕马云与宗庆后的观点之争恰如其分的点燃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导火索,与宗庆后持同样观点的董明珠、李东升这一波老炮儿们思想正统,极为排斥马云宣扬的「口号革命」;具体来说,马云的「五新理论」本身是有招黑体质的,大而化之、泛泛其谈对于实业家近乎嘲讽一般,难免不会引起反感。宗庆后在一次电视访谈中称马云为「马忽悠」也反映了其一贯的价值观。
但马云的观点即便有诸多瑕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经走到相互融合的拐点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对于阿里而言,纯粹的线上电商业务已经接近顶点,因此不得不从简单的以GMV论英雄切换至用户停留时间。所谓的五新更多的是阿里的寻求新增长点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相比BAT转型战略,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则是彰显了虚实融合的潜力,美团点评、小米、滴滴、摩拜、ofo等新型互联网企业整体都开始向重资产式的传统实业靠拢,在实体经济低迷,纯粹互联网饱和的情形下,融合路线愈发显得可行。
越来越重的互联网公司大概有两个特点,即先天与后天之分。诞生于2015年前后的两家互联网企业ofo、摩拜单车极具代表性,对于固定资产的大幅度投资正在刷新互联网创业的边界,正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鼠标加水泥」的模式。在先天之外,从互联网诞生伊始就一直奉行轻资产模式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加码线下资产,以求得在互联网下半场获得一张船票。
线上集体下沉的趋势
物理概念中,介于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质被称作超临界流体,这种节制同时具备了液态和气态两种物质的特性。而目前的互联网企业显然正在朝着这种中间态发展。
前期的用户体验被强行割裂为线上、线上独立状态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乏传统实体的和互联网彼此互持「优越感」的心态,对应着同马云煽情的演讲与宗庆后颇为激烈的驳斥,线上线下对立这必然不是用户体验的最优解。基于共同利益,对峙心态延续至今也越来越没有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用户体验这一课必须得补上。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阿里,其强调的「新零售」模式落到实处就是银泰百货、苏宁云商、三江购物先后被收入囊中,很显然阿里加码线下商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融合线上线下的既有优势,形成一个独立于纯粹线上或纯粹实体的新消费场景。
小米所强调的互联网电商手机模式也遭遇了增长天花板,给业界的教训是:线下零售的潜力被低估了。所以,小米虽然标榜轻资产模式,却不得不重视实体零售的价值,甚至雷军直言「一千家实体店」是小米今后的目标。
此外京东与沃尔玛、永辉牵手,亚马逊的新型概念店Amazon GO,在时间线上也与阿里的动作重合。显然较于搜索、社交,电商业提前感受到了天花板的存在,变革与否不再是判断题。
重资产的「新生代」
相比老一辈互联网企业,新生代互联网创业公司有着明显的族群特征——重资产。
十年前,创业者往往蜗居一隅,几台电脑外加服务器的模式就能搭建出一家互联网独角兽,这是当时的创业模式;而现状,一家初创公司不仅需要做好线上运营,线下业务铺陈也必须紧随其后,双线作战。
所以,我们看到ofo、摩拜摒弃了以往的“拿来主义”模式,做资源的创造者者,而整合者。
根据ofo官方数据:
2016年10月15日,连接单车数量达到8万。
2016年10月18日,连接单车数量拥有量达16万。
2016年1月11日,平台连接单车数量达到了80万。
……
以这种扩张速度来估算,ofo的自有单车投放量必然是占据着绝对比例。
如果忽略新投入使用的小黄车3.0成本抬升,80万辆单车按照200元均价计算,大概花费1.6亿人民币,而业内人士表示ofo单车无故障运行寿命为6个月。那么,尤其是在创业前期,ofo单车的月折旧率也必然不会太好看,而且后期固定资产仍旧需要持续投入。
而相对更加「重资产」一些的摩拜则,则是通过自建工厂的形式生产单车,无论是6000元一辆单车还是3000元一辆,或者是不到千元的二代Lite,虽然相比ofo单车的投入产出比不一定低,但是短期内的资本压力更高。
不仅仅是共享单车这一行业,互联网造车领域的蔚来汽车虽没有整车生产线,却也在建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基地。Uber的无人驾驶服务的市场化试水也从侧面揭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们不再着墨于资源整合,而在加强资源生产创造的能力。
互联网下半场
关于互联网下半场,无论在存在与否上有多少争议,有一个事实却是无法否认的:(线上)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没有了人口红利,习惯路径依赖的互联网创业方式再难复制这种成功。
所以,互联网下半场的叫法其实是互联网创业难度的陡增的结果,由此带来了两种迥然的方向:
深耕平台
由一线互联网公司组成的第一梯队,如谷歌、微软、亚马逊以及BAT引发的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仅以人工智能作为案例,近两年的炙手可热并不是因为一次偶然间重大发现而产生的,反而是在互联网对海量数据积累、挖掘、应用有长足进步之后而促成的。
所谓「大数据」,首先就是你得有很多很多数据。这就是互联网大佬们的先天优势。率先大规模搭建云计算平台的亚马逊以及后来者居上的阿里云,两者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但是放到创业者身上却几无可行性。
创造资源
发现空白并占领空白市场往往是创业公司的套路,白手起家在PC互联网时代往往是常态。而目前看来,创业伊始诉诸于资本的行为已然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纵然有着风气浮躁的扰动,但主因离不开互联网公司向「下」蔓延的状态——大规模购置固定资产,参与实体经营。
获客成本之于创业,往往是其面临的第一只拦路虎。
而新型创业公司的获客成本往往转移至线下资产。以一辆共享单车为例,无论创业公司如何补贴,其成本仍旧是以单车的折旧来体现,一辆单车在其寿命之内可以激活多个用户,均摊到每个用户身上其获客成本并不一定高,但运营思路却需要重新构建。
向线下进军的创业公司前期虽然需要高投入,但是这种投入其实是变相降低了获客成本。
流量的零和博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