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超过14万人在听
每天半元钱,听吴晓波说世界万千
今日加入思想食堂,人手一份来自巴九灵专属茶田的、价值1500元的西湖龙井明前茶尊享礼盒,共品这份来自江南的盎然春意吧。【点击此处,成为思食会员】
他们年轻,快乐,敢破敢立,向传统致敬,更让前辈望尘莫及。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匠人的“三新主张”: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
张阳是茶语网的创始人,常居重庆,云游四海,日日与茶人相处,像是这个行业里的“百晓生”。每次见面,他总能从行囊里摸出几泡茶,云里雾里地诱惑我。前日闲聊,无意中他跟我说道了茶界的一个小秘密。
当今中国茶界有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上各省级非遗传继承人还有数百位,他们均是一派江湖的首领,大多年过半旬,技艺娴熟而固守传统。
可是,现今的饮茶一族却以都市年轻中产为主,茶于他们,既是饮品,更是生活方式和知识审美的一部分,所以,对茶以及茶具器皿的趣味评鉴与老一辈有很大的差别。
张阳说,于是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
有一些老辈的“非遗传承人”自己不敢,或者说也不能再有突破,便悄悄地鼓励自己的子辈大破大立,一旦引发“茶杯里的风波”,他们转身附和指责,却又内心颇为窃喜。
2
破与立,传承与创新,永远是匠人一生面临的课题。
在景德镇做瓷器的匠师,人人都背诵得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制瓷工艺的描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祖辈传下来的典籍中,七十二道工艺历历在册,如枷如锁,不可僭越。
可是,在今日之世,一件瓷器是否真的还必须经历七十二道工艺“方可成器”?
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1989年出生的崔怀宇是一位漆艺师,是百匠大集推出的第九号新匠人,在节目中,他讲述了自己与老师的争议【点击此处即可阅读】:
漆艺是一份古老的工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兵马俑便是最著名的漆器。在崔怀宇看来,传统漆器虽精良,但颜色深褐沉闷,远离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场景。他多次尝试,通过对工艺步骤的调整和材料的比对,调制出明快亮眼的马卡龙色,他据此做出了新茶具、新果盘、新咖啡垫。
崔怀宇的这个试验,遭到了老师的指责。在老师看来,改变漆的颜色是对漆的一种不尊重。师徒因此分道诀别。
3
我们真的要为这样的诀别喝彩。
在百匠大集中,我们看到,1989年出生的崔怀宇重新定义了漆的颜色,1992年出生的金宇航使雨伞焕发出人格化的新魅力,1989年出生的叶沣仪让丝绸画繢的四百年工艺获得了新生,而同样是80后的周裕君,把外公家族祖传的俞家年糕品类翻新,去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一千万。
这些年轻匠人的集体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匠人的固有陈见。他们没有花白的胡子,没有陈腐的习气,不再苟且于古老幽暗的作坊,不再只为“皇家”或“贵族”服务。
他们年轻,快乐,敢破敢立,向传统致敬,更让前辈望尘莫及。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匠人的“三新主张”。
新审美——突破旧有美学范式,为当代生活服务,符合新东方的审美趣味,无论在实用性还是呈现方式上,都能够别于前人。审美无优劣,新旧只在心念之间。一切创新,都不是为了迎合,而是能够别开生面;
新技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用工业4.0的思路突破旧有的手工模式,在个人定制与可复制之间探寻危险的平衡。运用新的制作手段,让所谓的“皇家特贡”变成普罗中产的家常之物;
新连接——运用互联网模式,再造匠人与消费者的关系,在网络及现实世界创造新的体验场景,让美好器物成为新中产生活的一部分。
4
上大人问禅师:我如何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禅师反问:你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
答:看不见。
禅师说:那你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
上大人笑答:我明白了。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是最后、也是最好的轮回。
5
4月8日,在桃花盛开的无锡拈花湾,第一届新匠人养成营即将开营。
在过去的一周里,有667位匠人在线报名,他们中的半数是80后、90后。他们中有鞋匠、陶艺师、制茶者、啤酒精酿师和插花人。
看到他们,你会相信,一份好手艺,就是一次天工开物。
他们有的传承于家族,有的横空出世,他们均欢喜于自己的工作,及小及微,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宏大念想。他们也许终身耗于此艺,也许仅仅是一个顽童般的过客。
人们好奇于他们的未来,如同世界好奇于今日的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