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例子,比如新疆,这里是通向中亚的门户,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有尚未被开掘的巨大链接动能。再比如云南,这是通向东盟的门户。以上两个地方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贵州的特点。越是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城乡差异巨大、民族文化与历史地理风貌多样性的省份,越能发挥信息技术产业的力量。
之前讲过,贵州应该是中国政府有意塑造的一轮改革的样板地。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淡化其他竞争要素充分的市场,突出借力大数据的优势;二是贵州本身雄厚的军工基础积累下来的转型势能,三是贵州文化、历史、民族、经济、地理风貌多样性。
当然,贵州发展大数据行业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凉爽的气候有利于散热,水能丰富,电能充足。大型数据中心可是高能耗设施。习近平在考察贵州时就说过:“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同时贵州对自己的劣势也很清醒。今年2月6日,鸡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贵州省印发了《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其中提到贵州的诸多劣势,主要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实体经济土壤贫瘠,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创新创业环境待优化等等。
该规划特地强调:“国内外众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新技术、新业务、新业态方面的发展能力迅速提高、商业模式逐渐成型,培育了规模巨大的用户群,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与之相比,我省数字经济新兴领域的应用创新和市场培育较为滞后,应用范围和领域亟待扩大,企业成长壮大面临诸多困难。如果不能积极培育和挖掘市场应用、吸引用户并尽快拓展市场空间,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幼稚阶段”可能延长,并有可能错失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良机。”
拿自己和企业比,虽不免有些许错位的嫌疑,但是很显然,政府的力量再大,也不是万能的。贵州的大数据建设和以往一样,离不开平台级企业的支持。这就是阿里云的机会。
正如前述,贵州大数据产业能有今日,阿里云早已是个独一无二意义上的参与者,说是“合伙人”并不过分。 某种意义上,贵州是阿里云第一个区域合作的实验室,阿里云也是贵州踏上信息产业新台阶的关键力量。
阿里云无论在国内和全球云计算市场上,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国内,它有着巨大的体量优势,相当于第2至第20名的体量之和,更有着触达各种深层次场景的决心和能力。
之前阿里云改造传统制造业的诸多案例被频频提及,尽管其中不乏渲染,但也反映了阿里云向下渗透的意志,它的目标不是停留在云端,而是改造传统产业要素,重塑整个价值链条,这也正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的魅力所在。
而在国外,微软和亚马逊显得不敢触及这种魅力,它们更喜欢提供的是简单易用的云IT服务,特别是亚马逊。它们的体量暂时比阿里云要大,但是扎得不深,这使得它们将很难在中国本土打开局面,更会在美国以及其他区域市场面临阿里云的蚕食。
要深入价值链,改造传统产业,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的区域经济条件,这也是阿里云的战略。
阿里云的区域经济学叙事已经渐渐厚实起来了。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到四川、贵州等中部省份,阿里云开始深思熟虑地考量落子的节奏。
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节奏与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节奏相吻合,那就是先沿海后内地,先发达地区再落后地区。这也符合产业规律,毕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属于高层次产业,它需要殷实的低层次产业环境做土壤。
但是这个节奏也并非完全与历史苟同。比如上面提及,阿里云的区域经济学叙事,第一章其实是贵州。贵州是这个叙事的发祥地,正是在贵州,阿里云区域合作的模式得以奠基,并在日后发扬到其他地方。
这并非偶然。贵州有后发制人的优势,这既是就贵州自身发展而言,也是就贵州能给阿里云提供的机会而言。之前有人说贵州是中国的“天然机房”,其实贵州也是快速增长阶段的阿里云不可再得的天然实验室。在贵州这个地方,阿里云能够更从容、更少羁绊地施展自己。
王坚曾评价贵州省政府对于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的规划,说这是新的背景下“中国一次新的改革开放”。信哉斯言。此前的改革开放,核心是外向驱动,龙头是贸易,它并没有激发多少内聚性、在地化的帕累托改进,反而带来了资源的掠夺、环境的透支以及人口红利的白白消耗。它容易制造失衡。
如果说这种改革需要再改革,那么仅仅腾笼换鸟,产业迁移是不够的,反而会制造新的问题,这是一个中西部省份需要避开的陷阱。
套用夸克点评2015年的一段话:“我觉得,新的时代背景下,唯有插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翅膀的内陆省份,才真正具备弯道超越的可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动力,应该立足本地的基础支撑条件,真正源自一个区域的内部创新动力,借助信息技术来改造,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且能够弥合30多年来造成的鸿沟、文化断裂,带来一场观念上的变革。”
一言以蔽之,这种“再改革”有着不可抹杀的区域经济学特点,它是一种对区域经济要素的充分尊重,以及相伴随的利用和改造。这里面有一种精耕细作的味道,不再像之前那样单纯盯着GDP或者贸易额等数字,这也正应了阿里云那句“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换言之,在过去的三年里,阿里云自身血肉丰润的历程,与贵州省作为落后区域换道超车的历程,有着某种严丝合缝的同构性。双方的精神诉求一致,都想利用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模式,在产业升级换代的大环境下,抢占未来的制高点。
这次数博会,再次印证了贵州抢占制高点的战略动机:会上成立了国家大数据专家咨询会、国家大数据创新联盟,还有中国(贵州)“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等等,都是辐射性、路标性的战略动作。
而阿里云在这次数博会上的积极姿态,马云和胡晓明对未来的诸多哲学化、概念化的描述,同样表达了一种相似的精神趋向。
“大数据”也只是个标签,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明确要扶持人工智能、AR/VR、物联网、区块链、网络安全乃至无人驾驶等领域,并且会发展呼叫中心、信息外包、高端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等外围产业。
通过“大数据”这个切口,贵州可能要回归“信息产业”那个最初的设想,但这个设想已不再像当初那样混沌一片,而是有着精致的纹理。这个过程不会轻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