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龙见
据《好莱坞报道者》报道,近日微影时代与法国知名电影公司wild Bunch敲定,买下后者9部影片的中国版权。其中5部电影是此次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作品。
浏览一下这些影片的简介,人们可能会怀疑,微影买这些电影版权是否打算为电影博物馆增加一些藏品?也许是为了打消外界的疑问,微影时代副总裁杨丹表示,这并不是临时起意,双方接洽已经有一段时间,不过双方达成合作确实非常快。
从微影在国内组织搞了个中国艺术电影联盟这点来看,买这些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确实无可厚非,也许到了戛纳那个电影艺术殿堂,一时兴起打包扫货。这种场景不仅在电影行业,在了解中国足球外援转会市场的人看来,买外国电影版权与高价挖外援没有太大差别。
只是,快意收购,兔起鹘落,然后微影就能走出国内电影市场白热化竞争的围城?中国电影就看到了希望?
微影:情怀外表下的迷茫
微影购买的这9部影片,从电影品质本身来看肯定都是电影作品中的翘楚,这点外界应该没有太大怀疑。毕竟能参加戛纳电影节,电影在艺术性上当有其可取之处。外界担心的是,这些影片引进国内后,观众会不会接受,电影市场是否买账。
先仔细看看这9部影片基本情况。从导演来看,不少都是各类国际电影节上的常客,如《无爱可诉》的导演萨金塞夫,其处女作《回归》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萨金塞夫本人还曾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从影片国别背景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9部电影中有5部与俄罗斯有关,包括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洛兹尼察的《温柔女子》、Kantemir Balgor的《狭隘》、Nepardon的《12天》、洛斯卡的《忠诚》。
影片《无爱可诉》
影片探讨的主题在国内观众看来可能都比较高大上。萨金塞夫本人曾称,电影成本是他拍摄电影时最后考虑的因素,他主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作品能打动自己。他善于从小事件反映时代的大问题。而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敬畏》,是根据写上世纪60年代最知名的电影导演戈达尔的小说拍摄的,素材取自戈达尔的爱情故事,但又不是现实中的戈达尔的传记。其内容中唯一可能令国内观众感兴趣的,可能是戈达尔在5月风暴后变成了一个毛泽东的崇拜者。杜瓦隆的《罗丹》是部传记片,今年恰逢罗丹100周年。以作品《你从未在此》参赛的英国导演拉姆塞善于用电影语言讲述悲伤、内疚与死亡,慢节奏的对话与清晰的故事线是其作品主要特征,而不是靠时下商业片的图像特效、生动细节取胜。洛兹尼察的《温柔女子》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简单罗列一下就可看出,这些影片的品位与立意都有点阳春白雪的意思,与国内观众熟悉的好莱坞大片可以说南辕北辙。吃惯了好莱坞那些电影快餐,再来吃这些欧洲本土的“鱼子酱”,只怕大家无福消受。
微影时代方面没有透露这些电影版权的购买金额,其潜在的考虑或许是,趁这些影片还没获奖,先抄底买下来,说不定其中哪一部就像《摔跤吧!爸爸》一样成了爆款。也有人分析,微影买下这些版权可能转手卖给国内视频平台,这些平台出价都比国内影片要高。当然,也不排除微影就是到戛纳混个脸熟,结交一批国际电影圈有话语权的大佬。说到从什么渠道投放市场,微影时代也没有透露,像其它商业片一样上院线排片,排片率上座率想必不高。买这么多俄罗斯影片,或者是取悦国内有俄罗斯情结的某一小撮影迷?
抛开这些具体的细节不论,微影时代这一动作于解决国内市场困局毫无助益,简直是铁拳打在了棉花上。大家都知道,在线票务市场猫眼、淘票儿、微影、百度糯米几家杀得不可开交。各家都声称不只是在线票务平台,都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在去年票务市场份额上,微影宣称其25%市占率位居第一,但更多的市场调查机构认为客观排名是猫眼第一,淘票儿第二,微影第三。位居第一的猫眼在光线传媒入主后,内容方面优势突出,但由于光线传媒实力有限,票补缺乏火力支援,第一的位置岌岌可危。猫眼有内容制作优势尚且去年只有8万元盈利,相比之下微影内容是个短板,虽然微影一度买买买收购了不少内容制作公司,但拿得出手的作品并不多。其去年融资45亿,靠着保底承诺拿到多部影片的发行权,但绝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微影还趁着国庆、春节等重要节点,大手笔票补,希望靠着银弹攻势夺取在线票务市场更大份额,以此讲个好故事,启动新一轮的融资。可惜一年下来,市占率并没有明显突破,保底发行基本完败。
今年到目前为止,这几大票务巨头表面上都风平浪静,但出人意表的平静之下可能孕育着大风暴,票务市场僵持的局面或许就此打破。淘票儿背靠阿里,在去年亏损10亿之后,今年估计仍坚持银弹攻势,而猫眼和微影都处于弹药补给乏力的尴尬处境,一旦市场份额下降,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势必缩水。对于微影来说,购买、参投好莱坞大片,自身筹码不足,投资的那些内容制作公司好作品又不多,也只能买些艺术片来凑数了。
拿来主义:一种发展陷阱
近年来在资本裹挟之下,国内电影市场普遍崇尚拿来主义,除了大手笔购买好莱坞电影版权,购买国外院线,还有与国外制作机构设立合资企业、跟投商业大片等。凡此种种,都与中超联赛使用外援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而两种不同行业的背后,都是资本在推波助澜。
目前国内电影行业迷思之一,是过分相信资本。电影工业在过分强势的资本面前像个没有主见的童养媳。国内电影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与资本相遇,可谓羊入狼群。目前电影工业症结在于资本掠夺式介入,而且登堂入室把持电影工业发展的话语权,随便什么行业的人成立个基金就开始玩电影,投了钱马上就想分成拿收益。在这种心态下一切动作都走形了,只有短期逐利的盘算,没有行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微影时代从票务起家,要搭建产业链最快的办法自然是并购。但投了不少内容制作公司,为什么还不停地买买买?一是对这些公司没有信心,一个是急功近利心理作祟。家里娶了好几房还不生育,想起了借腹生子的捷径。
迷思之二是,认为钱可以买来核心能力。微影时代管理者相信核心能力都是可以复制的。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一切都拿来。诚然,短期可能买到爆款如《摔跤吧!爸爸》赚一笔,但电影工业如何将艺术化与商业化融为一炉,是需要电影人自己细心体悟才能学到的。简单拿来的做法把一个自然缓慢成长的过程粗暴地切割,只欣羡树上的果实,对开花的过程都觉得不耐烦。微影保底发行,被业内人士认为在线下与影院衔接等方面都做得比较粗放,应该与基本功不扎实有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