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作者:大宝
公众号:大宝的设计私语录(ID:cenferdesign)
编辑:Juvae
这几年,和其他设计师交流的时候,我会时不时的提到一个词:职业偶像。
什么是职业偶像?
百度百科并没有给出专业定义,这个词也不是出自于哪本书。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在你所从事的某个领域里,你对某个人的职业素养、职业路径和专业发展高度的认可和崇拜。并且这种崇拜只限于专业层面。
这区别于我们常说的偶像,我们对某个艺人的演技、歌声或是外形的崇拜,这些崇拜可能是独立的,没有与我们的职业发生“联结”。
我们继续回到今天的话题。
我为什么推崇职业偶像?
很多设计师刚进入职场,甚至工作几年之后依然感觉自己迷茫无助。有些找我交流的设计师寄希望于让我帮他梳理一条未来发展之路。出现这种问题最大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包括过往的经历认知和未来的发展认知。
最快的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找到你的“职业偶像”或是说“职业榜样”。
你的职业偶像,应该是在你从事的领域里,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你最期待成为的样子。他可能是你的上级、行业前辈、甚至业内的大师。无论是谁,你追求成为的那个人一定不应该是被他拥有的财富吸引,而是他的某个技能特质、某个独特才能。
曾经听一个前辈聊起,他说检测你是否热爱一行最快的方式就是找一个你崇拜的人,最好这个人就是你身边可以触及到的人,看看这个人目前的成就、生活方式是不是自己未来想要的。
一定要是利和弊的客观审视。就是说,不能只看到你想看到他风光的一面,还有他为了工作舍弃的另一面。如果他为了做好某个项目,可以做到舍弃周六日的休息,舍弃所有的娱乐活动,那你就需要也问问自己,我能做到么?
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偶像?
说起来,这并不难。所谓的职业偶像,不应该只是被业内崇拜的大师。他可能就是你身边的leader,甚至搭档。
留心观察这样的人为何值得你去羡慕、崇拜。在某个技能的“养育”过程中,他有哪些独特的方法和习惯,如果你能从他身上找到答案。那就尽可能的想办法“复用”到自己的身上吧。
如果你身边触及不到同领域里优秀的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看看你过往的“经历”更贴近于哪些优秀的人。
比如,可以这样缕缕自己的经历:
大学学的平面设计
从事过广告、品牌设计
目前做过互联网UI、界面设计
自己更期待做传统的视觉设计,如书籍、海报、字体等等...
对照自己的状态,行业里的大神或许有很多有过和你差不多的经历。
比如台湾的设计师聂永真,大学学的平面设计,大学期间就从事过广告、文案的写作。现在从事书籍、唱片和海报设计。如果你对他的作品和发展路径感兴趣,那可以再继续研究这位大咖,比如毕业后如何从文案写作转型到书籍设计、如何从书籍设计跨界到为明星设计唱片及宣传海报等等。他的路径你越熟悉,也会引导你在某个时机尝试某些过去没有尝试过的方向。
如何借偶像之力提升自己?
做出好作品的难度不在于做的过程,在于过去对专业的积累、最后凝结在某个作品上。为什么有些设计师的起步价格那么贵、为什么想购买日本很多手工艺人的作品会排那么久的队,就是这个道理。购买他们的商品的价值在于背后凝结的时间和技艺。
借偶像之力,其实就是说,在遇到某类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这样去思考,如果是他,他会如何去创作这个作品?他的风格如何驾驭在你目前的需求上去?
举个例子,
我们经常提MUJI,这个品牌的产品风格也极为的聚焦。它每年的品牌广告都在推行天然、自然的理念。再去思考,它是如从产品层面和品牌传播层面去传达天然、自然的?
产品层面:基本没有过度的装饰和繁复的包装,尽可能的保证材料原始的颜色和触感,健康优先,为了保证更加健康和自然,可以省掉人工的香料等等...
品牌层面:对文案也尽量的控制甚至去掉。抛开创意层面,视觉画面尽可能的展示出自然、天然的材质和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美好场景。
对,MUJI其实就是想让每个人都能拥有简单且容易实现的健康生活。
你在做某类设计的时候,也可以照MUJI(即便它不是某个人,但完全可以当成一个“个体”来思考)来思考。
你的产品够聚焦吗?如果聚焦,想要给目标人群带来哪些价值?
如何证明你认为的价值是真价值?
如何视觉化你的价值?
等等...
用你对MUJI的思考方式来思考你眼前的问题,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的思路?
如果你脑海里没有立即出现你期待的那个榜样,也可以把这个“人”换成某个品牌,甚至某个作品。比如“我期待能做出像苹果那么牛逼的产品的设计师。”、“我期待能写出像【1Q84】这样的文学作品”。这样把人换成某个目标,再去倒推某个人,其实也是一样。只要找到一个方法,就能让你找到这个“榜样”。
很早之前,看过一段视频,是林俊杰成名前参加选秀时演唱张学友的作品。林俊杰看着自己十几年前发型、唱腔甚至眉目中都是张学友的影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他大概说:在那个时候,张学友定义的就是流行音乐,他的风格也最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都崇拜他、模仿他然后成为自己。
投稿邮箱:mm@zaodula.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