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产品人孙博:五年,从高级产品经理到产品专家(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18

“首先,从公司那边挑了好多个很专业的产品经理过来负责各自的模块,然后大家每天都在思考细节,去抠文案,不同部门的人凑到一起,而且就只为了这个东西的体验好;其次是我们的开发也是汇集了权威性,且最牛的开发

  “首先,从公司那边挑了好多个很专业的产品经理过来负责各自的模块,然后大家每天都在思考细节,去抠文案,不同部门的人凑到一起,而且就只为了这个东西的体验好;其次是我们的开发也是汇集了权威性,且最牛的开发过来。那个服务器、后台运维、客户端逻辑真的都是特别棒。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测试和实验,我们每一次去测开发完的产品是不是OK时,都会把这个测试时间定在晚上的8点钟,就是跟春晚的时间一样,然后时长定为四个小时。这样的话,能看出用户会不会疲劳,愿不愿意玩儿?摇的次数多了以后会不会出现问题?也确实是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在实际完整的测试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点是我们在春晚的现场也安排了同学值班,我们提前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到北京,然后跟彩排、提前准备素材。在春晚就当天除夕的晚上,我们在现场有14个同学在值班,然后当天在这个广州和深圳也有一百多个小伙伴在值班。”

  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他在后面落地的时候,一边向张小龙去汇报导演组这边的情况,然后再协调微信内部产品开发的进度,一边又向当时的导演哈文去汇报他们的方案。在与张小龙接触的过程中,他说:

  “我觉得龙哥就很纯粹,怎么说呢?他对于一个产品的追求,完完全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他会为了用户的体验而砍掉一般产品经理产生的这种KPI,所谓的政绩、业绩等这样的想法。比如,我们在做春晚那么大一个投入的项目的时候,他问过我们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觉得用户会嗨吗?会好玩吗?会爽吗?’(原话我记不清了,但是他问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他最关注的也就是这个。)”

  虽说微信内部当时是没有KPI之类的,但这个标准却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微信所有人都得站在用户角度去想问题。

  “就是在做这个事的时候,真的就是我们直奔着说让用户开心。那个时候的方案,能进入开发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方案用户愿意玩,只要他愿意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就不去看什么数据之类的。后来我们反而还有点担心,因为整个互联网可能并没有承载过这样的一场活动,我们还担心数据量过大。但最后还好我们的服务器基本扛住了。”

  微信摇一摇这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整整四个月的时间,孙博说自己的收获甚大。

  “几乎每天平均都是5到6个小时睡眠,基本上所有的心思都在这个项目上,然后往返北京。在参加这个项目期间飞了十几个往返。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工作量很大,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能聊到九个互动模块,然后在这些互动模块里面,有跟钱有关的,有跟内容有关的。比如跟钱有关的,红包;然后跟这个内容有关的就是摇出每一个节目,明星的拜年。那个时候,所有明星的照片和语音都是我们产品经理、商务还有我们的设计师(在前线的六个人)在春晚现场去抓的。当明星从彩排的那个演播厅里出来时,我们都在门口,说:‘哎,段奕宏你好,我们是做今年互动的,你能不能配合我们给所有的用户做一个拜年的东西?’然后就把他带到我们的拍摄区,让他拍照片、念一段话,最终做成了每一个节目都有的明星的语音拜年。所以,我们当时都变成狗仔队了。”

  产品人孙博:五年,从高级产品经理到产品专家

  (团队在奋战中)

  在项目管理上,他体会到最深的一点就是大家彼此的信任。

  “当时大后方对我和商务同学(前线以我们俩为主,后来有十几个同学在做现场运维等等这样的工作,且当时提供技术的总人数有一百多)在前线得到的信息是充分信任的,而且也相信我们在一线的判断,我们也相信他们承诺我们一定会做完的东西是也是一定会做完的,所以我们转头就会对外面去进行这样的成功。这样的彼此信任,尤其是大家也确实实现了对彼此的承诺,确实让这个项目进行的顺利的多。”

  小结

  在做一个创新的时候,要奔着这个最终的效果,中间不要害怕那些中间产生了困难,只要去克服它,只要是围绕效果来的,那效果就会好。而且,一个人是完不成一件事情的,越大的事情也需要更多的人一块合力去完成。所以,在职场里面应该放弃那些个人英雄主义,也放弃掉所谓的这些利益的想法,只要大家合在一起,把事干成了,然后再说各部门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有什么好处等等这些。

  二、五年之后,他成了产品专家

  2016年,孙博离开了腾讯,加入了融云科技任产品副总裁。如今,为了更好地发展,他再次选择了一个大平台,而此时的他也成了产品专家。

  1、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孙博说,离开一个地方去下一个地方,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里边不好;一个是外边挺好。

  “离开腾讯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微信的发展到了平台期,这个时候能学到的东西已不太多。而且,在微信个人能力或者职场发展空间也没那么大了,所以我还不如出来。同时,在我的职业规划中,我是希望未来能够去创业,但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在非常成体系化的大公司是无法锻炼到的。所以,我希望能够去一个创业公司得到更多的锻炼,那而个公司让我能了解清楚从最上面的投资关系到一线的情况。”

  当回忆创业公司的日子,他曾用“体验刀尖舔血”来描述:看你有肉的时候,我能拿起一块肉就拿起一块肉;在被欺负的不行的时候,那我这个必须割肉,我也就只能忍痛地割下了。当然,这是相对于大公司里面的这种温室来说的。在大公司,你不用担心你的产品它火不火,因为大公司会给你流量、支持,还有一堆更有能力的人在那里。可是在创业公司,你的一个产品很有可能就做不下去,一方面你公司太小,未必能成,另外一方面执行起来整个团队的能力、磨合等等都不如大公司那么好;其次在创业公司,你对外时都是乙方,也都是被欺负的那一方,你都是没有话语权的那一方,所以这个时候你多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很多时候会影响你真正赚的钱的多少,那你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生存的状况。

  所以,他在创业公司的体会是——

  在中国,经营一家公司就像是在大海上行船。刚开始的时候,你这艘船只能坐两个人,任何一个浪都可能把你打翻;而当你这艘船被打翻的时候,这个海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归于平静,没有任何人会发现有一艘船曾经来过这里。就算是一艘大船,最多沉没的时间会慢一些,掀起的浪会大一点,但这个浪对于整个大海来说依然是个小浪,非常非常小,尤其是:当你的船沉到海底,你占的空间也就占非常小的一块。所以,你出去创业还是有非常大的风险。市场很残酷,他说不给机会就不给你机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