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类硬件租赁模式让当前的科技领域许多创业项目充满了投机性,项目虽然定位于互联网科技领域,但他们丝毫不关注技术进步本身,它们不再关注如何站在一个新的领域探索一个新的技术方向抛出惊艳的创新型产品,而是利用了当前共享经济的共享概念,针对用户偶发性需求满大街扔那些代表落后产能的硬件,贴个二维码收租金,制造共享概念就能吸引资本一拥而上圈钱了。
有投资人认为共享充电宝目前确实低频且复用率低是因为和密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不够“密”。但如果想想,如果未来几年共享充电宝的密度上来之后,但技术也在快速进步,技术即将淘汰充电宝的时候,这些过时的垃圾谁来回收,对城市造成的污染、给城市各种商业场景与公共空间资源环境造成的负担与挤占如何挽回?
说到底,这种模式都是在搏概率。最近又有投资者抛出观点认为,人们对于充电宝的需求来自于现代人都希望走到哪里都是电量满格。说到底这又是一种基于手机电量强迫症患者需求臆想出来的观点。
本质上,偶发性充电有一定需求,这类项目就在于一旦在线下铺量达成规模化之后,用户使用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对于直接砸钱在线下铺量就能办成的事儿,VC们认为风险很低,以及定下一个估值的指标并找到接盘侠,不过对于当前的VC来说,没有考虑到的单品需求度,单品投入产出比,租携比、技术规律、落后产能被淘汰可能性、资金链、复购率等多重因素,随时可以摧毁当前的投资狂热。
早在2012年前后,O2O创业项目非常火爆,投资者疯狂涌入。但现在O2O创业项目已经基本死的差不多了,但我们如果回顾当年,可以看到各种奇葩的O2O创业项目都有。
其中最最奇葩的各地许多创业者上马了一堆储物柜销售蔬菜的模式,美其名曰“智能菜篮子”买菜模式,就是在各大小区投放储物柜类的冰箱,储物柜里面打包放了新鲜蔬菜等食物,储物柜放在小区里,用户可以储物柜下单,也可以手机APP或者网站下单,下单后在储物柜里提菜,当年这种奇葩的O2O模式其实与今天的共享充电宝有一定的类似性,都是主打懒人经济,都是在特定区域与场景投放装载产品的储物柜或者机柜让用户付费自取的模式,都有共享的属性与特征,但这种O2O当年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互联网+创业项目,一般不经思考一窝蜂而上多半会诞生许多烈士,前有O2O与P2P有大量前列可鉴,如今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的诸多创业项目无非又是跑在一条老路上,很显然,荒谬的共享充电宝创业,想让王思聪“直播吃翔”还是太难。
(钛媒体作者: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