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网红不仅可以是人、可以是猫、可以是狗,还可以是……一杯奶茶。
前几天一家名叫丧茶的店在五一期间开业了,这家由网易和饿了么联合搞出的事情刷爆了朋友圈。黑白的色调、看起来很衰的品牌形象,以及丧爆了的奶茶名,真是迫不及待想来上一杯“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压压惊。
然而火爆了整个五一假期的丧茶仅仅营业了四天,名副其实的快闪店。
无耻!骗子!上班已经这么累了,想喝个奶茶都被城里公司套路,还要被领导教育“真是一起优秀的品牌营销“。
突然火爆变成网红奶茶,丧茶不是第一家。近几年,互联网成就了无数网红的同时,成就了同样多的奶茶店。
喜茶“无辜”的饥饿营销
要说把奶茶店做成现象,喜茶绝对毋庸置疑。卖奶茶都卖出黄牛来了,可见喜茶的火爆程度。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买杯喜茶那么难,为什么喜茶门口总是排着那么长的队伍。
全靠以“过硬产品”为基础的饥饿营销。
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曾接受采访时表示,喜茶没有在做饥饿营销。但从喜茶的发展模式看确实造成了饥饿营销的效果。
深耕产品,缓慢发展。
? 喜茶的产品种类更新快,用料考究,重点是口感比较好(喝过的人如是说),所以消费者愿意重复购买;
? 相比于其他随处可见的奶茶店,喜茶的店面很少,一个城市最多2家。更甚的是限制了每位消费者的购买量。
于是就造成了如此供不应求的现象。
此外,因为喜茶的难购买也促使哪些买到的消费者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这杯来之不易的“战利品”,便又形成了新一轮的营销。你说这不是老板的有意为之,我是不会相信的。当然,有意也好,无心也罢,反正是火了。
“一点点”的排队策略
与喜茶一样火爆的还有一点点奶茶。这家包装普通,价格普通的奶茶店能火起来也许就是靠着这股普通劲儿吧。
与喜茶“单纯的”不知道饥饿营销这回事儿不同,一点点的排队可能是有意为之。
不同于其他奶茶店内的直线型设计,一点点是U型设计,这样的设计让一点点的每一杯奶茶的制作时间都比其他店的长很多。
所以,同样是10个客人,coco家的店看起来就很冷清,而一点点这边已经排起长队了。
根据大众心理“排队的店就是好店”,走过路过的吃瓜群众纷纷进入排队队伍,于是就形成了像喜茶一样的效果。
另外低价和不差的口感也成为了消费者愿意选择一点点的原因。
所以,一点点能够火爆多久,这里要打一个问号。
当然两家奶茶店能如此火爆,互联网营销玩的也是很6,美食博主的推荐功不可没。
互联网基因的丧茶们
有一批网红奶茶店,我统一称之为“丧茶们”。他们不靠产品立足,而是利用在大众间流行的文化作为噱头吸引同类消费群体,比如丧茶的丧文化。
在丧茶之前,还有“没希望酸奶”、“负能量奶茶”等,也引起了围观,一时成为“网红产品”。
这一类的“网红奶茶”似乎更配得起“网红”二字,比如丧茶,其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传播,一瞬间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对于这些纯互联网基因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已经不是在消费奶茶,而是在追求其中的文化噱头,所以这种店一般存货时间不久。
深谙其道的丧茶,就已快闪店的方式玩了一把,与其说是卖奶茶,不如说是一次营销。
营销玩的好是本事
就在昨天,一篇写“网红奶茶”套路多的文章登上个大新闻网站,对这种网红奶茶的营销嗤之以鼻。其实,这种评判不太公平,作为生意场上的惯用伎俩,与网红不网红没什么关系。
社交平台的兴起,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广告渠道,还是免费的。作为商家,要做的就是合作一些美食推荐的博主,拍一些美美的“照骗”。
如今这个时代,大众对社交平台上的陌生人和手机里的软件信任度似乎比自己想象的高得多,我们的跟风心理也从线下带到了线上,喝个开心图个乐呵罢了,又有多少人在意这些奶茶是不是真的好喝呢。
所以,如此大环境下不做互联网营销的商家才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落伍了吧。
“网红奶茶”一时间的大火,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火爆一时的互联网餐厅们,比如西少爷肉夹馍、黄太吉煎饼。这些互联网餐厅,可以说是将互联网营销与实体餐饮结合起来的鼻祖了。
你还记得那年火爆朋友圈的那篇《我为什么辞职去卖肉夹馍》吗?
从这篇文章开始,西少爷肉夹馍一夜荣升网红肉夹馍,其后的一些KOL传播、跨界合作等的营销方式,成为互联网营销的经典案例,被人效仿,一时间冒出了无数家互联网餐饮店。
现在的网红奶茶店,就像那时的互联网餐饮店。
但是好景不长,营销做得6产品跟不上就会失衡,这些互联网餐厅的食物被吐槽又贵又难吃。不久后,这股互联网餐厅风就渐渐停下来了。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永远是产品本身,营销方式再怎么时髦都应该是作为锦上添花的存在,千万别矫枉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