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74 岁的莫博士和他影响的消费电子时代(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05

对于随后 22 年的《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纽约客》这样评价:「很少有科技专栏作家可以像 Mossberg 那样清晰明确地写作,他的评价可以左右一款产品多年的努力」。2000 年,Mossberg 对 Cube 做出优评后,苹果股

  对于随后 22 年的《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纽约客》这样评价:「很少有科技专栏作家可以像 Mossberg 那样清晰明确地写作,他的评价可以左右一款产品多年的努力」。2000 年,Mossberg 对 Cube 做出优评后,苹果股价在隔天暴涨 10%;2002 年,他批评 XM 公司出品的卫星电台装置设计糟糕、难用、价格昂贵,当天 XM 公司的股价下降了 8.5 个点;2004 年,网络浏览器 Stilesoft 被他盛赞后,下载量暴增了近四倍。

  Mossberg 意识到了自己的专栏具有某种「翻云覆雨」的权利,但他将这份公信力归功于《华尔街日报》的品牌。在他的专栏主页上,有一份千字公开信《职业道德生命》:做新科技产品的普通消费者的代言人。同时,他杜绝与测评产品公司产生利益绑定。

  Mossberg 会从用户视角测评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并用最平实和简单的话写出来。这恰好是科技公司的盲区:科技公司容易迷失于技术突破,而忘记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苹果高级总监 Katie Cotton 曾这样评价 Mossberg:「Mossberg 被视为高科技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有众多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的激情和洞察力能够直抵消费者的核心。这是非常罕见的。」

  乔布斯也有相同的产品哲学。微软主要依靠长达 500 页的技术规格文档设计产品。苹果也有这样的文档,但乔布斯从来不看,他只关心最终的成果,即用户真正的体验。而 Mossberg 是乔布斯最信赖的媒体人之一。乔布斯去世三周年之际,Mossberg 曾撰文回忆这位老朋友。他写道:「1997 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初,他连续四五个周末往我家里打电话,动辄长达 90 分钟。他前一分钟还在谈论数字化革命,后一分钟就开始讨论苹果目前的产品如何糟糕,颜色、边角、弧度和图标如何令人不爽。」

  74 岁的莫博士和他影响的消费电子时代

  但正因为 Mossberg 对苹果产品不吝夸赞,他的测评独立性屡次被外界质疑。《MacDaily》一篇文章曾将 Mossberg 称为「史上最强苹果粉丝」,并建议大家客观看待 Mossberg 给苹果产品镶上的金边。《TheRichest》杂志则爆出一段来自前苹果员工的匿名采访,称「在苹果,一切由营销团队和东部两位科技测评人说了算。作为一名工程师,我被告知要应对由 Mossberg 提出的要求。」

  对此,Mossberg 回应说:「我在 90 年代中期,也曾给过苹果不少负面评价。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事情有所好转。我的评论也有所反映。肯定会有人不喜欢我和我的评论,但我认为我很坚定和公正。」他重申自己的新闻道德操守:「我是一名老记者了,我曾跟五角大楼斗智斗勇,白宫也拿我没办法,FBI 都备着我的档案。」

  Mossberg 甚至在网站主页发表了公开信,表述自己只做独立测评,不参与科技产品设计和咨询的立场,也在采访中一再坚称自己没有参与任何公司的咨询。但是依旧不断有科技公司在接受采访时,宣称新产品得到了 Mossberg 亲自指点,还称赞 Mossberg「在产品设计上扮演了内参角色」。Google CEO Larry Page 也曾在新产品上线时,亲自前往华盛顿拜访 Mossberg。

  26 年间,科技在进步,Mossberg 也在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2013 年,Mossberg 在接受 Marshable 的专访时,承认自己想撤回很多专栏文章。「我犯了任何评论家都会犯的错误,比如说某个产品是』最好的』,』最伟大的』,或』强烈推荐』,然后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却没有成功。我有时甚至会重新评论一些产品。但没办法,报纸的墨迹已干,删不掉了。」

  步履不停,七十岁后再创业

  Mossberg 凭借多年科技评论积累的行业信誉和威望,每年都会在《华尔街日报》的 D Conference 上发扬光大。这是 Mossberg 与同事、科技评论人 Kara Swisher 联合举办的科技年度大会。这一大会一次能容纳 500 人,票价高达 3000 美元。

  2003 年,第一届 D confrence 就请到了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发表演讲。第五届 D conference 上,Mossberg 甚至邀请两人坐在一起接受了采访。这也是唯一一次乔布斯与比尔盖茨同台受访。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存在「《华尔街日报》要谁出现,谁就必须出现」的说法。

  74 岁的莫博士和他影响的消费电子时代

  但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准确。D Conference 的号召力还在于,对话 Mossberg,相当于对话科技圈活化石。「他与我们中的许多人有着共同的经历,你们真的可以跟他谈谈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事情,」Yahoo 创始人,杨致远谈到 D Conference 和 Mossberg 时说:「你会感到你正在和他说同一种语言。」

  就在乔布斯与盖茨同台前后,媒体格局开始渐渐发生变化。新的科技互联网媒体势如破竹,传统媒体四面受敌。新兴硬件测评网站 Engadget 创始人 Jason Calacanis 甚至将 Mossberg 称为「老爷爷」,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大多已经不再追随 Mossberg 的科技专栏。

  2010 年后,一系列科技媒体群雄逐鹿。科技网站 TechCrunch 经营了一系列名为 Disrupt 的会议;《华尔街日报》记者 Jessica E. Lessin 启动了付费阅读网站 The Information;人气技术专栏作家 David Pogue 于 2013 年 10 月离开《纽约时报》,加入 Yahoo——他被视为 Mossberg 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让人意外地是,年至古稀的 Mossberg 也加入了媒体创业大军。2014 年,Mossberg 并未和工作了 22 年的老东家续约。他与 D Conference 的老搭档 Kara Swisher 一起,带着原团队的 18 人,包括 D Conference 团队,离开了《华尔街日报》,创立了一个新的科技网站 ReCode。

  74 岁的莫博士和他影响的消费电子时代

  ReCode 上线第一天,新网站页面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在不停的变化。什么都要变,包括网络时代现有的一切。所以我们叫 ReCode。」这句话描述的既是网站,也是步履不停的七旬老人 Mossberg 自己。

  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抱变化不是追求,而是一种习惯。Mossberg 在接受 BusinessInsider 采访、谈到 ReCode 的新征程时说道:「创业精神和大公司整体战略总是有所冲突。在 Dow Jones(《华尔街日报》母公司,由于销售业务的关系,很多业务都混在了一起。这下我们可以专注做自己想做的了。」

  然而好景不长,17 个月后,2015 年 5 月,ReCode 突然宣布被 Vox 媒体集团收购。ReCode 的团队和业务线将继续保留,单独运营。尽管 ReCode 延续了 D Conference 办会模式,具有每年 150 万美元的营收能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没有建立起网站自己的受众和品牌,D Conference 的品牌力量肯定会被一年年地被消耗。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1974年香港跑马地纸盒藏尸案真相,欧阳炳强是不是凶手?

    1974年香港跑马地纸盒藏尸案真相,欧阳炳强是不是凶手?

  • 中国大城市女性买房猛增 74.2%未受伴侣资助 背后原因是什么?

    中国大城市女性买房猛增 74.2%未受伴侣资助 背后原因是什么?

  • 如何足不出户用手机办理港澳签注? | 有轻功 #074

    如何足不出户用手机办理港澳签注? | 有轻功 #074

  • 顺丰控股第一季度净利润7.74亿

    顺丰控股第一季度净利润7.7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