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一文详解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正确姿态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05

一文详解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正确姿态,申请微信公众号要钱吗,好听的公众号名称,微信怎么加公众号,个人微信公众号推广,微信公众号数据分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社区。集媒体、社区、招聘 、教育、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专栏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 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如果说,去年下半年起,广大公众号运营者就已经嗅到丝丝寒流,那今年以来,则可说是暴风雪前夕——大量公众号出现各种退化现象(不妨翻下一些公众号历史数据即可发现):

  • 粉丝量明明还在增长,整体阅读量却下降

  • 粉丝量虽在增长,但增速明显变慢、停滞

  • 以往屡试不爽的吸粉活动好像效果也微乎其微

  • ……

  •   顺其自然?当然不。

      在当下商业竞争的丛林世界中,「胜利」永远只有一个标准:比别人跑得「更快」。

      因此,革新、自我进化永远都是唯一的出路,一种生存常态。(对,这就是拙作《进化式运营》书名的由来。)

      但是,问题来了。

      当我们努力进行各种内容革新,比如定位调整、内容层次优化、内容创新、活动升级等等时……

      究竟怎样才能知道「改变」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还是不温不热?

      也许你想到答案了:从公众号后台数据的蛛丝马迹中捕获「真相」。

      对,就是大家平常用来“看粉丝增了多少、看阅读量、看转发量、收藏量”然后就好像再没啥作为的公众号后台的那一小丢丢“数据”。

      这个“利用数据洞察真相”的行为,江湖人士往往美其名曰:数据分析。

      然而,这个称呼李少加认为极具误导性。

      因为,数据的真正用法不是分析驱动,而是「设计」驱动。

      下面,在正式进入公众号数据分析前,我们不妨先花3分钟时间科普个数据分析的正确用法:

      一、数据分析的科学姿态:设计模型在先,分析结论在后

      从运营视角来看,本质上,所有的“高阶运营”无非只做两件事:

  • 当运营数据的增速满足目标时,则做提升运营效率的工作:比如,让运营过程流程化、标准化,以此提升效率;

  • 当运营数据不满足目标或想进一步提升增速时,则做提升运营「效度」的工作,比如,持续“采纳新的运营策略”,并「快速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   在当下以及未来漫长的时光里,绝大部分公司,尤其是身处互联网丛林深处的运营人士,更需要做第二类事情:

      提升运营效度——即不断通过数据验证运营创新是否可行。从而比对手跑得更快,比昨天的自己跑得更快。

      这才是数据的最大用武之地:验证新策略的有效性。否则任何运营创新无异于闭着眼睛上战场,瞎打一通。

      注意:本文所指的数据是特指企业内部的“小数据”,它与目前市场火热的大数据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切莫混淆。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数据的标准用法从来就不是:攀比谁的算法牛逼,谁的工具装逼,更不是比谁的可视化效果漂亮……

      数据的标准玩法应当具备下述简单清晰的5个步骤:

      声明:由数据挖掘跨行业标准过程CRISP-DM演化而来

  • 确定你想验证的核心指标

  • 设计一个能够验证该指标变动的可靠数据模型

  • 实施新的运营策略

  • 收集测试前、测试后的环比周期数据

  • 将数据代入模型公式中进行验证

  •   一文详解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正确姿态

      由此可见,所谓公众号“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应当是先问自己一个更底层更核心的问题:

      于公众号运营而言,我们真正该关心的数据指标是什么?

      然后再基于这个核心指标去“设计数据验证模型”。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战略地位、不同变现模式的公司,其公众号运营核心指标往往是不同的。

      但整体而言,李少加在拙作《进化式运营》中曾提出的公众号商业价值公式:

      公众号价值 = 活跃用户数 * 对用户影响力 * 用户质量

      此公式中提到的三大核心指标对所有公众号运营无疑都是极端重要的。

      对公众号价值公式的剖析有兴趣亦可参见历史文章:公众号运营精要:从原创到独创,从低价到无价

      下面,又到我们的示例时间。

      李少加将依据上述公众号商业价值公式的核心指标作为目标,示例3个数据验证模型,抛砖引玉。

      知悉这个思路后,后续各位可自行根据你们的运营情况灵活的设计各种数据验证模型,进而科学的判断:运营策略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差了。

      二、公众号数据分析之:对用户影响力指标的验证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公众号商业变现价值的质量取决于“公众号对其自身粉丝的影响力”。

      但是,“对他人影响力”这个指标非常笼统,我们该如何设计数据验证模型呢?

      我们可以从忠诚粉丝行为的蛛丝马迹中捕获相关数据。

      一般一个公号忠诚粉丝最典型的行为有哪些呢?我们运营方能看到的,那必然是:

  • 打赏

  • 好评留言(即不包括吐槽、中性留言)

  •   李少加在自己的公众号进行过为期一年的统计:上述两类粉丝的掉粉率是整体掉粉率的1%左右,充分证明,将其作为“忠诚用户”的参考变量是靠得住的。

      当然,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你可能会问:

      这种统计方法岂不是忽略了“沉默的忠诚用户”(即虽然背后默默支持,但既不打赏也不留言)?

      李少加在设计之初考虑到这个问题了。

      答案是:对于同一个公众号而言,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发声的用户”其比例整体是趋于稳定的。我们的目标只是验证前后不同的内容策略哪种效果「更好」,因此,对于相同维度的统计指标,其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还有哪些参数能够作为评估“公众号影响力”的指标呢?

      另一个参数则是每篇推文的“收藏量与阅读量的比值”。考虑到「运营效益最大化」原则,李少加认为,前面两个参数已经能充分反映出内容策略究竟是否变好了,因而这个参数可视为备用指标。

      那怎么统计这两个参数呢?

      打赏人数很容易统计,后台直接可以查到,统计一个时间周期的打赏人数即可,而“正向留言”的用户数,因为需要主观判断,李少加在拙作《进化式运营》中抛出的思路是:

      利用公众号后台的“标识功能”对用户进行标识处理,进而可以在“用户分析”栏中找到统计数据。

      比如下图评论则显然是一个正向留言:

      一文详解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正确姿态

      而我们只需要在公众号后台用鼠标移动到该粉丝名上,在弹出的标签窗口中点击下图所示出,打上标签即可:

      一文详解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正确姿态

      下面做个简单示例:

      假设我们在4月份对公众号内容主题进行了微调,然后想知道新的定位跟旧的定位谁更好,那么,我们就可以:

  • 在定位微调前抽取某一周的数据;

  • 在定位微调后抽取同一周期的数据;

  •   当然,调整的这两周尽量要避开大假期、或其他相关大事件的影响。

      将两周数据汇总到下表,示例如下:

      一文详解公众号数据分析的正确姿态

      至此,我们可以简单依照下述模型公式分别计算下调整前、后,各自一周的“影响力数值”: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量化公式,如下:

      新增影响力指标 = 留言粉丝*权重 + 打赏粉丝*权重

      建议打赏粉权重适当高点(愿意用行动说话的更靠谱),比如1.5,而留言粉权重为1。

      这就转化成小学数学问题了,套用上述计算下:

  • 调整前,一周的影响力指标=192*1 +92*1.5=330

  • 调整后,一周的影响力指标=357*1+248*1.5=729

  •   由于调整后这段时间还受到粉丝自然增长的正面影响,因此建议对调整后的影响力值(729)再扣除掉约2%的正向影响。

      因此,修正后的调整后影响力指标约为:

      729*98%=714

      整体影响力之差约为:714-330=384,这相比调整前一周的影响力(330),足足提升了116%,充分说明了内容定位调整后的正确性。

      当然,这个模型、公式、权重等都非常灵活,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对比」,而不是深究量化的指标精准度问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成标识用户的好习惯,关键时刻就知道它的重要价值了。

      上述的“对用户影响力”指标的数据验证模型主要适合的情况有:

  • 内容定位调整

  • 内容风格调整

  • 商业化变现前后(即验证变现行为是否伤害了忠诚用户的感情)

  •   下面,再示范下另一个公众号的核心指标:用户活跃度应该怎么验证

      三、公众号数据分析之:用户活跃指标的验证

      时下稍微有点脑的投资人在评估公众号价值时都会参考「用户活跃率」。

      因此,在运营公众号过程中确保活跃率是否健康、是否持续提升就尤为重要了。

      那么,我们应选取哪些指标作为用户活跃的考虑参考因素?

      是常见的阅读数、点赞数、打赏数、收藏数、还是转发数、留言数?

      李少加认为,以上都不是。

      实际上,有参考价值的因子无非只有三个:

  • 阅读完整率,即阅读完文章的人数与阅读总人数的比值;

  • 普通留言比率(剔除掉负面留言),即当天留言人数与阅读总人数的比值;

  • 点赞比率,即当篇文章点赞人数与阅读总人数的比值(阅读完的人才会发生点赞行为)。

  •   我们只需分别统计一个周期内,上述指标各自的「均值」即可。然后彼此独立与前一个周期的同一指标对比,看看是否三个指标各自都有所增长,彼此交叉验证。

      当然,为显著提升数据差异,用累积平方和之差再开方也行。李少加认为,我们的目的是对比哪个内容策略更好,只要能够比较即可,故均值就能满足要求。

      下面进行示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