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那么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可能没有一个说对了年轻人想要在哪种地方生活 | 好奇心研究所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04

那么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可能没有一个说对了年轻人想要在哪种地方生活 | 好奇心研究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马云对年轻人说的话,适合年轻人旅游的地方,全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那么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可能没有一个说对了年轻人想要在哪种地方生活 | 好奇心研究所

对于“宜居”的定义,年轻人最看重的,终究还是有所期待、尽可能便捷、能找到同类以及被尊重。

  现如今,一个城市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可以先给自己封一个优雅的 title:

  • 魅力之城、历史名都、北方江南、东方威尼斯、花园城市……这些城市宣传语中的称谓各有所长和侧重,但共同点是,看到称号之后无法猜出是在说哪个城市;

  • 努力申办“全国文明城市”,努力的方式包括:申办期间全城路边摊神秘失踪,市民们连早饭的煎饼都买不到,街道上的洒水车、环卫工人陡增,以及适时群发“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短信,让办理居住证和试图买房处处碰壁的流动居民们感受到久违的家的温暖;

  • 用一些大家似懂非懂的数据、指标来广而告之,我们是“宜居城市”、“百强城市”。国内与城市相关的种种榜单,知名度公信度各有不同,但每个城市至少都能得到一两个名头,再不济,也能得个“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吧?堪称城市界的安慰奖;

  • 难辨真假的以“名人恋爱、成名、写作的地方”为卖点,就差说“我们这儿是某知名艺术家发疯的地方”了……

  •   然后,再为城市做一些除了自嗨不知道还有什么前途的装点:

  • 不管有没有条件,都追求仿古的画风,把好端端街道的墙涂成灰色的,复制全国哪儿都不缺的古镇;

  • 先天没什么相关的自然资源,又想赶趟儿开办各种花节,于是使劲新种了一批树,现场倒也是成功地看到了人挤人;

  • 大张旗鼓地宣传“智能型城市”这样的概念,其实只是装了一排有太阳能发电板的路灯……

  •   接着,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为了显得足够高级,还需要使劲折腾市民:

  • 靠申办马拉松来打造“国际化都市”或者“活力城市”,结果造成比赛当天的全城大拥堵,而且,爱跑步的市民平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跑步路线和空间;

  • 申办“全国论坛”、“国际峰会”,停工一个月,办完之后其他的没怎么变,就是房价因此莫名又涨了一波;

  • 试图通过举办音乐节、美术展览的方式完成人文气息的速成,但“人文气息”和“速成”本身就是两个矛盾的需求,艺术活动的质量十分……不像艺术……

  •   最后,有意无意地打造一些城市景观:

  • 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在忙着修地铁,整个城市堪比大型建筑工地,中心城区完全没有人和车通行的空间;

  • 奇异建筑大竞赛,建筑形态从打蛋器、开瓶器、注射器到大裤衩,厨具衣服甚至医疗器械都能凑齐全套,接地气程度非常感人;

  • 实际上应该接地气一些的居民小区和沿街店铺,是接轨国际的“罗马希腊拜占庭豪奢欧洲风混搭”;

  • 图书馆、体育馆、公园这样的公共设施常常集中在城市一隅,门口广场自动变成停车场,接待远道而来的人;

  • 真正的美食在哪里不知道,但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条“美食街”,(店招上)汇集了“天下美食”和“人间美味”……

  •   以上的这些城市贴金成果可能能让我们的父辈们觉得“啊,我县也终于扬眉吐气了”,但在好奇心研究所此前的调查中,大多数年轻人会觉得这类城市美化行为让人莫名和尴尬。

      那么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可能没有一个说对了年轻人想要在哪种地方生活 | 好奇心研究所

      在“选择去哪个城市生活”这件事上,年轻人因为还有选择权,所以一直是更仔细和谨慎的。美国有一项针对 1000 个 18-35 岁年轻人的调查:

  • 比起其他年龄段的人,他们跨城市搬家的比例当然更高,出于“更好的机会”或者“换个方式生活”等原因,都有可能选择搬到另一个城市居住;

  • 有 87% 的人最终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城市安定下来,其中有 78% 认为找到定下居住城市的时间需要在 35 岁之前;

  • 但有 53% 的年轻人会先在不同的城市暂住,并不会一开始就考虑“在这里安定下来生活下去”的问题;

  • 74% 的人搬去一个城市的时候,脑子里会有时间表的概念,比如先想想“打算在这里住多久”。

  •   中国的年轻人们也在经历类似的选择、变动和计划。在城市选择接纳哪些人的时候,年轻人对于不同的城市在自己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有相应的定位,对于理想中城市的样子和怎样在城市中生活,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也因为这种流动性,年轻人更在乎自己生活的周遭环境,“城市”在年轻人中也更能成为一个议题。他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城市生活、什么样的城市算是“宜居”的,都在被翻来覆去地讨论着。在我们的所有征集中,和“城市”、“宜居”有关的题目常常能得到更多表态。

      正如上文所述,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大小小的城市在全方位倒饬自己的形象方面一直都没消停过,就像我们上述列举的一样,年轻人“受够了这些奋力宣扬城市形象的手段”。这些城市景观和现象遭到吐槽,主要是因为它们和居民们的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可能大多数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形象工程和满足某些评选指标设立的。

      虽然所谓“宜居城市”之类的榜单也不是闹着玩的,比如《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在内的 7 项一级指标和 48 项二级指标”。但年轻人真的会依据这个标准来考察城市吗?

      这里我们总结了好奇心研究所几个城市题材征集的结果,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讨论一些年轻人心中“宜居城市”的定义,如果你对美好城市还有什么别的设想,请在评论区补充:

      那么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可能没有一个说对了年轻人想要在哪种地方生活 | 好奇心研究所

      一些大而化之的“宏观原因”当然重要,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考量

      好奇心在名为“你觉得现在的城市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宜居?”的调查收到了 19700 次表态,其中得到最多赞同的前四个选项在情理之中却又有点意料之外,分别是房价不会高到离谱、没有雾霾、有自己可以做的工作、以及通勤时间半个小时以内。

      对于房价如此在乎,听起来可能不太“年轻人”,但过高的房价确实会挤出一部分想要留在大城市的人。而如果只是为了躲避雾霾和追求“走路上班”,年轻人也没必要停留在一线城市了。或者说,目前很多年轻人所聚集的一线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某种程度上并不算是“宜居的”。促使他们来到大城市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排名第二的“工作机会”:有自己可以做、愿意做的工作,想要跳槽的时候也不会没得选。

      而对于其他的因素,年轻人有时候会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想法:

      1. 买不起房子,那么希望自己的工资(和发展机会)能配得上房租(和房租涨幅)吧;

      2. 害怕雾霾,所以去北京就算了,但上海的空气好像还没那么夸张,可以考虑;

      3. 城市太大,但如果地铁方便,也可以忍一忍吧,大不了尽量住得离地铁站近一点呗;

      4. 偶尔太累决定打车上班的时候,好歹别那么难叫车或者别出门就堵死啊;

      5. 以及当然如果一个城市有公租房、灵活提取公积金之类让年轻人稍微好过一些的政策、又能让大部分人知道的话,一定是无可替代的加分项。

      那么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可能没有一个说对了年轻人想要在哪种地方生活 | 好奇心研究所

      大张旗鼓的城市改造不如减少一些“小确麻烦”

      年轻人眼中,城市生活里有挺多需要解决的“小确麻烦”,在城市里生活得是否舒适也和这些因素脱不开关系。

      6. 快递业的延申服务:“网购快递寄家里担心没人,寄单位又担心周末到”是大部分人认为生活中最麻烦的事情之一,有没有代为存放快递的物业或者社区服务变得很重要;

      7. 共享单车完好率:地铁站到家的最后 1.5 公里总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现在好不容易可以用共享单车代替危险的电动三轮车了,希望不要一扑一个空,遇到的都是缺胳膊断腿的车子;

      8. 居民区一公里内饮食/购物场所的多样性:附近外卖比较少,自己做饭菜市场嫌脏超市又太远;想买点日用品,超市远,便利店东西不全,网购凑不够包邮价,都是麻烦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