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33亿美金投资,互联网医疗下半场该怎么办?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5-02

33亿美金投资,互联网医疗下半场该怎么办?,医生集团与互联网,什么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下半场,移动互联网商业联盟,400美金我翻了一万倍

  互联网医疗,这个曾最被看好的创业蓝海,如今正经历一波“大洗牌”。根统计,过去5年间获的融资的533家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其中已死亡66家,而这一数量还在不断扩大。百川医汇合伙人王运霞说:“有些人形容当前是行业寒冬期,在我看来,如今更像是泡沫破灭期。资本必须追逐利润,持续高热过后,找不到较好发展模式的企业只能面对淘汰。”

  在经过前几年资本追捧的热潮后,如今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们需要面对“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的诘问。互联网医疗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各种互联网医疗商业概念需要落地,需要用营收甚至盈利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投资人们提出了:“大部分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是否成立,还是只是一个空想的概念?”的命题,让互医从业者需要不断自省互联网医疗前路在何方?

  如果长此发展下去,无法盈利的商业模式,将损害到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未来。回望互联网商业发展史,那些“无法建立健康,持续盈利商业模式”的新兴产业都遭遇了灾难,例如曾经的光伏产业、智能硬件、O2O都遭遇了重创,一蹶不振。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们如何在泡沫的绝境中找到能持续盈利,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商业模式?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究竟是上行或是下落的关键产业分水岭,已浮现在我们面前。

  33亿美金押注的赛道

  时钟拨回2011年,移动互联网医疗创业进入了第一波浪潮期。据公开数据统计,中国有1134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成立于2011年之后,其中533家创业公司总计获得了33亿2100万美金的投资,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额约为623万美金。

  大量资金、资源的涌入,造就了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这样的新贵,也让2011年之前成立,拥有深厚医疗产业资源的老牌互联网医疗公司,“就医160”、“丁香园”等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估值10亿级别公司)。

  在乔布斯发布iPhone五年后,2011年智能手机占手机市场过半,成为了产业互联网化的临界点。“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医疗产业带来了新的想象力,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所说:“推动人类前进的最强动力,一直都是科技的快速进步与广泛扩散。”

  而在中国,除了科技的突破,资本的注入,政策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对于医疗这样的特殊产业。这波浪潮还有一个重要推手是“医疗改革”。一个合格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不但要懂得如何商业化,还要深度洞察政策走向,“就医160”创始人罗宁政说:“政府陆续开放了挂号、支付和网上诊断,现在还开放了医生的自由执业。这是对移动医疗产业最大的推进,没有政策的改变,一切都是零”。罗宁政在2005年创立就医160,当时政府没有开放医院资源,他们只能做一些医院资讯信息的产品,直到后期政府逐渐开放医院资源,就医160才通过SaaS服务,在平台上整合了数千家医院资源。

  阿里巴巴前CTO、风和投资创始人吴炯关注互联网医疗投资,他认为2016年“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开放,允许在网上进行直接做诊断、开处方,代表了医疗资源市场化开放的方向——互联网不仅打破了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匀,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医患双方交流的效率。

  政策开放,资本大量涌入,这就是繁华的移动互联网医疗的上半场,然而晴空中两朵乌云仍然盘旋:①过多创业者和资本涌入造成的泡沫;②尚未出现持续盈利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

  直到2015年下半年,资本寒冬的到来冲击了看似一片繁华的,实则深藏隐忧的互联网医疗产业。

  寒冬已至,迟迟未开花结果的“下半场”

  2011年到2015年下半年,互联网医疗产业迎来黄金期一路高歌猛进。然而翻看商业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资本和政策的支持,也不一定就能保证一个产业的兴起。最终,商业要依靠商业本身来证明,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一切归零。

  在经纬中国张颖、华兴包凡等一系列创投圈大佬警告的“资本寒冬”来临之前,互联网医疗产业看起来仍然无限繁华,2014年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医疗进入最后的高峰,涌现出一大批获得高额融资的企业。

  然而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资本寒冬让一切戛然而止,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许多泡沫幻影。如巴菲特所说:“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在资本寒冬之后,许多①无法盈利;②定位不明;③不能理解和掌握医疗产业资源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陆续“死亡”,据公开数据显示,寒冬之后获得融资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至少死亡了66家,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更多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开始反思:一个互联网医疗公司除了“性感的概念”之外,用户规模和流量能否支持起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或许,深入产业,拥有盈利能力才是关键——能赚钱的互联网医疗才能走得更远,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最大创业服务平台创业黑马创始人牛文文说:“如果中国的创业方式只是简单照搬硅谷,编织梦想进入某个资本赛道,不断融资,只关注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整个世界,而不去考虑如何营收,如何建立持续盈利的健康商业模式,那么这种创业价值观对中国这个每年有百万量级创业者的国度,是不适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将造成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浪费。”

  在2015年下半年以后,围绕着商业变现这一焦点话题,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这条33亿美金的赛道让人开始担忧,是否要像智能硬件、O2O等新兴产业一样,整个产业都遭遇商业模式不成立的惨痛打击?

  无论是春雨医生、丁香园还是就医160,这些互医的头部公司都开始进入下半场的探索——如何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建立一个稳定,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探索盈利深水区,线上和线下如何融合?

  互医产业,目前盈利探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想办法获得精准低成本的患者流量,导流线下医疗服务盈利,例如春雨医生、就医160。另一种是为医疗产业上游提供服务,直接向B端(医疗机构)收费,以丁香园为代表。

  前丁香园CTO冯大辉曾在采访中说,丁香园已经实现盈利,挣的是“干净的小钱”——丁香园的主要业务围绕医生展开,包括给医生提供科研和招聘服务等。另一块业务是做医疗企业的 E-Markting,处方药不能做商业广告,又有宣传需求,得让医生了解新药的功能和用法等,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让医生了解药品这件事成本巨大,医药代表要登门拜访医生,在中国做歪了,变成了非学术的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