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还是一个提前化的考量,就像微博曾经基于前沿用户的饱和而沉入散若星火的中小城市、基于文字形式的局限而不断加码可视化内容的资源配置、基于时政表达的风险而忍痛割掉部分头部内容换来腰间内容的崛起那样,它正在和自己最好的时日相逢,顾虑的却是如何解决下一轮的增长——当用户已经消化足够多的媒体内容之后,他们还愿意看到什么?
要知道,在月使用时长这个指标上,排名第一的微信加上排名第二的QQ的合计数字(2733分钟),比第三名到第十名的总和(2017)还要足足多出35%。
即使是难如登天,也只能虎口夺食。
卡尔维诺说人类终将只能在时间的碎片里思考——「每一块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在微博携手它的同行以及智能手机重演了这个过程之后,盛满碎片的容器又即将撞在一起,在并非绝对均衡和对称的条件下比较各自蚕食用户拾起这些碎片的时光。
上市三年,微博总算摆脱曾经的质疑,靠的不是战书的回应,而是业绩的自证,也但愿这份充沛的信心,可以支持它的又一场变革。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