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4-27

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苏格拉底式提问,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亲爱的苏格拉底小说,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逻辑性差怎么办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1、为什么逻辑能力强的人看上去更有“大公司的范儿”

  根据一项调查,大公司HR在挑新人时,最看中的职业素质就是“逻辑能力”。

  为什么大公司这么关注员工的逻辑能力呢?因为部门多,层级多,协作多,沟通成本很高,所以每个人都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情况,或者把工作交流清楚,这就是逻辑能力。

  为什么语文课一天到晚要你总结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不是想让你当作家,而是让你看起来很像是大公司要的那种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当然,坏的方面也有,束缚了你的思维。

  职场上的逻辑能力可以分为观点总结能力(从材料到观点)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观点到语言),今天只讲前半个——如何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

  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

  2、好的逻辑就是一串多米诺骨牌

  从一个故事开始。

  抗战时,有一个叫浦熙修的新闻记者,在重庆机场采访,看见宋霭龄走下飞机,怀里抱着一条狗,身边跟着一群狗。她转眼又看到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先生没有接到他的夫人,失望而归,因为香港沦陷后,大批官员家属逃难,导致飞机票一票难求。

  为了避开新闻审查,浦熙修把这条“负能量”的新闻变成两条中性消息,“宋霭龄带着一群狗下飞机”和“王云五没有接到夫人” 一起见报,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所以逻辑性,就是在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好的逻辑就像多米诺骨牌,看上去是一个个独立事件,但只要第一块倒下,其他的也随之倒下。

  试比较下面三个人说的三组句子:

  甲:销售额增加了10%,客单价平均增加了20%。

  乙:随着客单价平均增加了20%,销售额增加了10%

  丙:客单价平均增加了25%,而销售额仅增加了10%,说明新增客户呈下降的趋势。

  一眼就能看出,这三句话的逻辑性一句比一句强。分析原因,甲只是说了两件事,乙点出了两件事的时间关系,而丙为两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关系。

  即使丙结论是错误的,领导们也会觉得,这个年轻人只是缺点经验,重要的是肯动脑子。

  为什么点明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在一家企业里如此重要呢?

  因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都想从过去的事情中,发现未来的方向。

  所谓逻辑性,其实是人类的自我心理暗示:为什么王云五夫人没有坐上飞机?是因为宋霭龄的狗把位置占了吗?浦熙修没有说,但她相信,大家会把这两条信息看成是一条新闻,因为人类离不开因果关系。

  我们相信“万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找到原因和结果,领导才能睡得踏实,下属才能服你管。

  我们常常说某人的逻辑性强,就是说他建立的这个因果关系,对未来的行为有指导意义,用一块小的多米诺骨牌,最后推翻了一块大牌。

  而逻辑性差则好相反,常常是这三个字:想当然。

  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

  3、你为什么总是“想当然”?

  新人Jimmy告诉领导一个刚收到的消息:“头儿,刚才客户说这一周的时间另有安排,所以原定的会议取消了。”

  但领导立刻听出了这句话的问题,于是第一反应是消除歧义:到底是“会议延期未定”,还是“真的取消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客户本周时间另有安排”,就只会造成“会议延期”的结果;如果真是“取消会议”,那一定是另有原因,也许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也许就是一次危机的开始。

  而Jimmy代表了“想当然”的逻辑性缺乏症状:既然客户本周另有安排,那取消会议应该是正常的吧。

  “想当然病”用统计学的术语就是: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什么意思呢?列举一些职场上常见的会被打脸的例子吧:

  “去年我们更换了logo之后,销售就回升了(相关性),我建议我们再换一次logo(因果性)。”

  “我每次经过前台,她都会对我笑(相关性),她是对我有意思吗(因果性)?”

  得了“想当然病”的原因,一个是自我定位有问题,觉得与我无关;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错;第三是没有耐心,没有这个习惯。

  对付“想当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就是把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与事实关系等等,一一问个明白,比如:

  崔永元:转基因食品危害极大!

  苏格拉底:你指的“转基因食品”具体指什么?危害是指什么?如何认定两者的关系?……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有四个方向:

  第一是问本身,“这是什么”;

  第二是往前多问几次“为什么”;

  第三是往后多问几次“所以呢”;

  第四是往两边多问几次“还有别的可能吗”。

  好了,逻辑的科学部分就说这些,下面我们要换一个角度,一个不那么科学的角度,看待日常工作中的“非形式逻辑”。

  4、好的逻辑不一定是最科学的逻辑

  周鸿祎在推出360路由器时说:“我的新版路由器有两根天线,我还会出一个四根天线的路由器。几根天线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用户感知到(信号强),而且符合他的常识。”

  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

  这段话说了什么?周鸿祎明明知道“路由器的信号”与“天线数量”无关,但他却不断暗示用户,“路由器的信号好”和“四根天线”存在因果关系,因为这一点符合客户经验。

  再回头想想之前的例子,为什么领导立刻就觉得有问题,而新人一定要反复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呢?

  现实生活,我们遇到的都是非形式逻辑,不光靠推理,还要靠经验归纳,领导见识得多了,才能下意识就判断有问题。

  日常工作中,逻辑的结论不要求像科学实验那么严密,但对于沟通的要求却非常高,首先要考虑这个逻辑,别人能不能理解。好的逻辑通常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但一定是最有针对性、最能打动人的。

  5、最有针对性的逻辑和最能打动人的逻辑

  电影《天下无贼》在审查时遇到了麻烦,不通过的理由是:怎么能把贼说得那么好,还让他做主角呢?会让人有模仿的念头。

  冯小刚原本的逻辑是:因为我讲的是一个好贼,所以电影的主题是正义的。这个逻辑是不错,但不能解决电影审查的“社会影响”逻辑。

  后来王朔给出了个点子:把结尾改成女贼怀了孩子,在庙里祈祷,孩子将来不再做贼。最后电影顺利过审。

  逻辑性差怎么办?4个“苏格拉底式提问”一定有帮助

  王朔修改的逻辑是:就算是好贼,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贼,所以消除了坏影响,也就绕开了电影审查的逻辑。

  这就是一个针对性强的逻辑,放下自己的想法,想想对方的担心是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下面再举一个打动人的逻辑的例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