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点

手环厂商Jawbone陷入绝境,这家明星独角兽是如何失败的(2)

字号+ 作者: 来源: 2017-03-23

在可穿戴领域,大家都面临着如何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痛点,完成基础性创新和提升实际价值(用户和厂商自己)的挑战,就连上市公司都股价狂泻,Jawbone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只是相比于其他同行,Jawbone过早地成了先烈

  在可穿戴领域,大家都面临着如何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痛点,完成基础性创新和提升实际价值(用户和厂商自己)的挑战,就连上市公司都股价狂泻,Jawbone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只是相比于其他同行,Jawbone过早地成了先烈。

  二、作为技术创业公司,Jawbone缺乏技术支撑

  在Jawbone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Up手环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或技术注入,就连材质上,Jawbone也未给市场带来任何惊喜,当对手用太空铝、视网膜屏等材料技术进行更新时,Jawbone还是那个土土的手环。

  Jawbone 曾想通过新技术打败竞争对手,2012-2013 年间,Jawbone 拿到 1.7 亿美元融资,那时,Jawbone斥资1 亿美元买下健康监测设备生产厂商BodyMedia,因为BodyMedia 拥有一种计算运动量的新技术:测量皮肤电阻反应和温度,根据热量离开皮肤的速率计算卡路里消耗情况。但这项技术没能进入Jawbone 新手环。事实上,因为太超前,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公司的手环或者智能手表用上类似的技术。

  三、战略选择失误,产品体验又被人诟病

  为了手环,Jawbone 甚至放弃了自己领先的耳机和音箱市场。 2013 年之后,Jawbone再也没有更新过自己的音箱产品线。在技术上,当对手SONOS提供了一个更适合在线音乐服务的整居方案,后来者马逊 Echo 也做到了可以听懂人话,Jambox 限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被孤注一掷的手环也并不令人满意,比如高价格Jawbone UP3却是短续航。Jawbone本来妄图走苹果的路线,可惜又没有成熟的生态圈和数量最多的移动开发者做支撑,更何况Apple Watch尚未发售,也未完全被市场验证。

  根本原因,享受资本红利的Jawbone被过度娇惯,以致丧失自救能力。

  和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京东类似,号称最残酷的资本市场居然容忍了这样的公司多年来不盈利,这种超级宽容让Jawbone连续融资13轮还能存活下来。

  但故事讲了个遍,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反而被忽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Jawbone毫无危机意识,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在渐渐丧失。

  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居安思危的才可能笑到最后,资本是助推器,更是警钟。

  比如宜家,当家居卖场流量(也就是新增用户)的天花板逐渐凸显,宜家率先进行二次升级,将流量转化平台接触,从家居延伸到家装、设计。

  比如靠屌丝经济起步的小米,在“屌丝红利”结束之后,消费升级的时代之中,也不得不寻求自己的升级,向屌丝说再见。

  再比如百草味这样的线下企业,曾经“迷信”互联网是治病良药,只要做电商渠道就可以药到病除,最后不得不在模式和运营上进行调整。

  当然,Jawbone的陨落,并非否定红利的价值,只是当环境向好,企业可能会放大自己价值和当下行为的正当性,忘记长远的方向;而当环境转向之前,我们的企业该学会如何自省、自我调整。

  马云说,企业需要在“阳光明媚的时候,修屋顶”,享受红利,并能未雨绸缪才是企业掌控未来的正确姿势。

  可惜,Jawbone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冒进而倒下的高估值创业公司。据外媒消息,Jawbone正寄希望通过B2C模式提供医疗健康产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服务来获得重生的机会,目标群体则是临床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

  这一转型的好处在于,Jawbone可以继续利用原来可穿戴产品收集的数据,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如今从事一般性医疗健康产品的玩家已经相当多,Jawbone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并无核心竞争力,也无品牌价值。而且从消费电子产品转型医疗健康领域,Jawbone最大的挑战还是能否应付人体健康大数据的监测的精准性和复杂病况的科学识别,可穿戴产品数据的科学性已经遭人质疑,Jawbone如何让用户重拾信心?再说Jawbone熟悉的纯硬件打法在医疗健康领域可能完全失效,Jawbone只有极少的试错时间,所以Jawbone的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