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求美韩放弃部署萨德遭韩国拒绝 什么是萨德反导弹防御系统(3)
2016-02-19未知 编辑:新闻百事网
具有多次拦截能力,摧毁概率高当预警卫星或其它天基探测器发出敌方导弹发射的预警后,首先由地基雷达进行目标搜索,一旦捕获到目标,即对其进行跟踪,并将跟踪数据传送给BM/C3I系统。BM/C3I系统将目标数据装定到准备发射的拦截弹上,并下达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首先按惯性制导飞行,随后由BM/C3I系统通过雷达向拦截弹发送目标修正数据,对拦截弹进行中段飞行制导。拦截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多次目标修正数据。当拦截弹飞行到拦截位置时,动能杀伤拦截器与助推火箭分离,进行自主寻的飞行,最后通过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在整个拦截过程,雷达需要进行连续观测并把观测数据提供给BM/C3I系统,以便进行毁伤效果评估。由于“萨德”可以在较大高度实施拦截,这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实施多次拦截。因此“萨德”系统在方案中设计了“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毁伤评定的能力。
具有较高机动能力,系统生存性强“萨德”系统具有很高的机动性,不但可以快速运到所需的战区,而且可以通过公路机动变换阵地,躲避空中打击,提高系统生存性。“萨德”拦截弹发射车是以美国陆军货盘式装弹系统和M1075卡车为基础设计的自行式机动发射平台,每辆发射车可以携带10枚“萨德”拦截弹,全重(包括拦截弹)40吨,车高3.25米,长12米,可用C-141空运,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部署,具有较高的战略机动性。“萨德”拦截弹发射前密封在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制造的装运箱内,装运箱固定在托盘上,同时也起发射筒的作用。发射车从装弹到完成发射准备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待命中的拦截弹在接到发射命令后几秒钟内便能发射。
数据兼容性强,系统应用广泛 “萨德”系统的BM/C3I系统由一个战术作战站和一个发射车控制站组成,把拦截弹、发射车和雷达联接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一方面负责全面的任务规划,协调和执行拦截来袭弹道导弹的作战:提供话音与数据通信能力,使地基雷达与发射车分散部署,以提高生存能力和扩大防御区域。另一方面它有与其它防空系统兼容的接口,以实施联合作战;还提供与天基探测器的接口,以利用其数据,扩大防御区域。
由于“萨德”系统在拦截任务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之初,美国科研人员就把系统兼容性确定为技术重点。在2001年陆军就将“萨德”系统选为与海军联合演习的核心装备。在演习中,海军与陆军共同验证了海军传递实时导弹跟踪信息给陆军陆基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海军和陆军进行的有关试验主要解决了“萨德”与海军协同作战能力(CEC)链接的协同问题。美国陆、海军已经在一系列的联合演习中评估了CEC向陆军导弹防御系统传输实时跟踪数据的能力,并重点解决CEC与“萨德”系统链接后互操作、如何对陆海基传感器精确定位进而对目标精确定位等问题。较好的数据兼容性,将使“萨德”系统很容易与“地基中段拦截(GBI)系统”、“爱国者”系统,甚至海军的“宙斯盾”系统任意构成各种形式的多层反导拦截系统,使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目标识别能力强,可有效识别假目标“萨德”雷达系统由雷达天线、电子设备车、冷却设备车、电源车和操作控制车五部分组成,具有公路机动和空运机动能力。它是一种x波段相控阵固态多功能雷达,主要负责目标探测与跟踪、威胁分类和来袭弹道导弹的落点估计,并实时引导拦截弹飞行以及拦截后的毁伤效果评估。由于X波段雷达使用窄波束,对弹头具有跟踪和识别能力,因此能够给拦截器提供弹头预计位置的精确评估,并能识别假弹头。这对装有诱饵突防装置的弹道导弹具有很大威胁。X波段雷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0千米,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从2004年3月抵达试验场后一直用于跟踪卫星,在一系列日益复杂的目标导弹跟踪演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