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计了卢浮宫,他是百岁老人贝聿铭!他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
2019-05-17未知 编辑:新闻百事网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一位华人重修了法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卢浮宫
当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64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贝聿铭儿子贝执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贝聿铭在巴黎改建卢浮宫的14年中,应对法国民众的质疑与批评就差不多费了两年。贝聿铭说:“我的翻译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但是,贝聿铭一如既往的淡定。“批评是需要历史、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贝聿铭以自信从容面对建筑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他的助手说:“我从不记得贝聿铭什么时候沮丧过。他是位非常冷静的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保持着那种独有的迷人微笑。”
法国人最终接受了贝聿铭位于卢浮宫拿破仑庭院内的这座玻璃“金字塔”。1988年3月,密特朗在“金字塔”里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金字塔”成了法国新的骄傲,因为贝聿铭把过去与现在的距离缩到了最小。
■看着慢慢升高的国际饭店,他萌生了学建筑的念头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
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上海外滩那幢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却又简洁现代的中国银行大楼是在其督造下修建的。该楼建造时受南面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业主英商维克多·沙逊的阻挠,楼顶比沙逊大厦矮了1英尺,即约0.305米。有意思的是,中国银行在1990年邀请贝聿铭在中国香港建造总部大楼。大楼在建成时为亚洲第一高楼,大楼的旁边恰是汇丰银行总部大楼。汇丰大楼耗资10亿美元,折算成每平方尺的造价为600美元,但香港中银大厦却以每平方尺20美元的造价,不仅在高度上、在建筑美度上,更在经济成本价值上超越了它。
当然,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建造时的1928年,贝聿铭还只是个孩子,他在苏州狮子林度过了自由自在的快乐童年,1927年被父母送到上海青年会中学读书。
大光明电影院是贝聿铭中学时代消磨时间的主要去处。很快他注意到:“在台球厅和电影院旁边是一座正在施工的大楼,人家说这幢楼要造24层,可我就是不相信。你想象一下,周围的楼都只有5层、6层、7层、8层,而这幢要有24层!所以每到周末我就去看它慢慢升高。”贝聿铭所指的就是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
第一次,贝聿铭对父母的期许产生了不认同:他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而不是像父亲那样的银行家。
■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
1935年,贝聿铭违背父亲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的意愿,而是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得到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留校。
贝聿铭从学术研究到投身建筑实践的转变发生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的一位房产商打破美国建筑界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由他创办的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在纽约,贝聿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但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所能了解的。决定加入美国籍于他而言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我成了一个美国公民,有一个美国家庭。我的孩子们都是美国人,但他们也都还是中国人。”
当时,欧洲正兴起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贝聿铭面对国际化的潮流,很难全部接受下来,因为他来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贝聿铭的学习过程中,哈佛大学的Mreel教授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Mreel提出光线对建筑是最重要的。他是太阳的崇拜者,认为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Mreel很会喝酒,一杯接一杯,不用吃任何东西。贝聿铭说:“我没有学他喝酒,我学他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