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半程观察:人人都为中国电影行业贡献了金句
2017-06-22 编辑:
第20届上海电影节开幕5天了,最大的话题是冯小刚“开炮”,向IP开炮,向明星开炮,热搜连番地上。除此之外,便再没有多少可以讨论的了。
各种展映活动继续强势,《昼颜》《忍之国》票价被炒到好几千,影迷排队买票的故事成为城中话题,主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创投单元却继续被边缘化。
电影节的环节之外,暑期档电影的宣传发布会,像去年那样狂甩片单的公司级战略发布会依旧很多。万达发布了27个电影计划,乐视揭开了12个IP的面纱,宁浩和他的新导演们展示了7部电影,但作品能够引发的讨论热度明显下降。
对于那些曾经令人眼前一亮的项目,无论是年年见,还是彻底消失不见,人们早已像《狼来了》中的村民一样脱敏。连王长田都在吐槽,难道不开发布会念一遍片单,业务就不能正常往下做了么?这是一届和电影更加没什么关系的电影节。
冯小刚的开炮舞台是两个论坛,本意是谈匠人精神,谈演员,最后变成“控诉”IP崇拜,“控诉“流量明星。其实同样的论坛还有不少,每个论坛的主题都不相同,除去大谈市值和融资前景的,大多数试图谈论中国电影产业现状的论坛,最后基本都会演变为吐槽大会。
每个人都对除了自己以外的行业诸多不满,吐槽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导演吐槽投资人只看IP,吐槽明星不敬业,吐槽院线不给自己排片。几乎所有投资人都在吐槽好项目难找,好团队更难找,好不容易拍出来了进了院线又被好莱坞、宝莱坞在票房上直接“降维打击”,赚钱难,赔钱倒快。光线CEO王长田还补刀专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以FIRST创始人宋文为代表的青年导演扶持人吐槽“资本等不及”。《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作为虚拟主体也在吐槽“资本太投机”。
除了被吐槽最多的明星、院线沉默以对,所有人都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这是一届盛产负能量段子的电影节。作为中国内地最具权威性和关注度的电影节,中国电影行业最尖锐最激烈的内部矛盾,每年6月都会在上海集中上演一出出大戏。
只不过,看上去人人都觉得问题在别人身上,都指望那些在自己看来“错误的人”通过“大彻大悟”来解决问题。吐槽完毕后,很多人都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喊话彼此,再不做出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影院的好内容,市场就要玩完了啊。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好内容到底是什么,怎么做,还没有人给出一个能够令人拍着大腿喊出“太有道理了!”的方案。除了“回到内容”、“IP矩阵”、“泛娱乐布局”、“构建生态”、“影游联动”等等令人不明觉厉的“大词儿”,“回到初心”、“创新求变”这种精神喊话也开始大行其道。一年过去了,这种类似安叔金句“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之类的“最正确的废话”,依旧在朋友圈被不停转发着,点赞着,然后再无下文。电影节一结束,大家做鸟兽散状离开了论坛,离开了XX之夜,离开了小龙虾馆子,有几个还能记得自己曾为中国电影“操碎了心,喊破了喉咙?”
与之相比,倒是资本的目的显得更纯粹一些。都以为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泡沫太多,票房寒潮该让一些热钱望而却步了吧,但位于展览中心的电影市场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火热”。风风火火脚下生风的依旧是资本,在所有能够见缝插针的地方,寻找着生钱之道。徐峥投资的真乐道旗下的基金在无数展台前霸气询问,能否直接收购公司。拥有各种各样背景的小金主,抱着做风险理财的心态,到处寻觅着在他们眼里看来可以投一笔的项目,合拍片尤其受到欢迎。与电影行业业务内容迥异却觉得“可以合作一下”的供应商们,在这里寻求能够进入电影行业谋条出路的小踏板。
昨日,街头偶遇一个朋友,是《塔洛》导演万玛才旦的工作伙伴,闲谈中得知导演这次也来到了上海,正在创投单元中向投资人推荐自己的新项目。虽然这次上海的创投单元里,电影公司大佬来的很少,投资不是很好找,但他的口气并没有太多抱怨。即使凭借《塔洛》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对于制作独立电影的万玛才旦来说,奔波在各大电影节的创投单元找投资,从来就是他工作的常态。但是我们在各种论坛和之夜,却不会见到他的身影。发生在两场活动之间的这30分钟闲谈里,这位朋友兴奋地为我讲述了这个发生在藏区的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故事,此时,眼前论坛所在某酒店大门口熙来攘往的人群,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