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取舍之中的正午阳光成长之路(2)
2017-06-12 编辑:
在正午阳光彷徨在分岔路口的关键节点,侯鸿亮带领公司骨干一起去了美国寻找答案。在洛杉矶,他们走遍了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剧公司。一圈下来,正午团队的感触颇深,他们看到了美国先进影视文明的样子,看到了中美影视制作的差距。
答案找到了。
回到中国后,侯鸿亮把建影城的计划、省里的各项合作计划都停了。
“不能有那么多私心杂念,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做,我们就是做内容的,不去做别的拓展。”侯鸿亮想清楚了:正午阳光是一家内容制作公司,内容才是正午阳光的核心。
“公司最核心的还是策划、制作和发行。能不能把每一部内容都做成品牌,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任务。”侯鸿亮承认,未来也会将经纪业务逐渐剥离,正午阳光要集中精力做内容。
自正午阳光正式对外亮相,资本便如洪流般涌向正午阳光。但直到2016年,正午阳光才下定决心牵手华人文化基金。当年1月,正午阳光宣布获得华人文化基金的A轮投资,后者持股25%,成为第一大股东,侯鸿亮以23.5%的股份位居第二,这曾让外界担心正午阳光会不会被资本挟持。
“价值观一致是正午阳光寻找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我们没有任何对赌,也没有一年要拍多少部戏的要求。”侯鸿亮透露。
黎瑞刚执掌的华人文化基金的投资领域以传媒文化产业为主,板块众多,涉及电影院线、文化地产、综艺等各方面,可以和专做内容的正午阳光互补,帮助延伸正午的内容品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黎瑞刚和侯鸿亮是同类,同为理想主义者的黎瑞刚也曾混迹体制内,但最终还是为了梦想放弃仕途。相似的经历和一致的理念,让侯鸿亮和黎瑞刚惺惺相惜。因此,在只经历了一轮面谈后,双方很快就确定了合作意向。华人文化基金对正午阳光的投入是长线的,希望能够作为合作伙伴在内容生产行业里长期走下去。
与投资机构的深入合作也让侯鸿亮看到资本的良性作用。“资本是中性的,但掌控资本的人面对资本的态度会有不同。”他坦言,早期曾排斥商业、逃避资本市场,但现在,他不再排斥考虑用上市的方式让公司变得更强大。
内容永远是核心
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模型大体有两类,一类是高产量输出的影视公司,一年需要依靠大量的作品产出支撑着其市场业绩,另一类是“艺人+影视两条腿”,依靠艺人经纪带动整体业务的影视公司。这些类型的公司都有很强的资本聚集能力,但却很难保证优质作品的稳定产出。
正午阳光希望可以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以内容为驱动,吸引资本,带动公司整体上升。侯鸿亮非常欣赏HBO的商业逻辑。1995年,杰夫·比克斯(Jeff Bewkes)出任HBO首席执行官,确立并领导完成了这家公司的根本性转型:从只是播出电影和拳击的电视频道,变身为制作《黑道家族》这样具有品牌效应的原创内容。尽管HBO每年产量不多,但每部剧的制作水准都相当高,吸引大量的用户持续关注它,其旗下剧目成为全球售卖的超级IP。
侯鸿亮认为,HBO模式才是正午阳光努力的方向。拥有了剧目品牌,就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不仅局限于版权售卖、付费观看,内容衍生产品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狂揽9亿票房外,在内容衍生品上还有1亿多的流水,让业界看到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
所有的制片公司都希望自己的电视剧和商业的合作能够紧密,正午阳光也在探寻如何产出一部既符合观众现实又能商业最大化的作品,在摸索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欢乐颂2》因品类繁多的广告植入受到大家关注。对此,侯鸿亮表示,目前国产电视剧一般是通过版权的销售获得收益,形式相对单一,所有的影视公司都在探索能否像国外的电影产业那样,在前期拍摄阶段开始进行商务合作,在后期通过衍生品内容的延伸来获得收益,达成更多的收益模式,来解决当下电视剧产业单一收入模式的现状。在他看来,对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在行业来讲是有需求的,初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肯定会有诸多不足,但是他也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正,自己或同行们正在进行的相关探索对将来的行业发展来讲,是会有所帮助的。
优质的内容让正午阳光一度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但居高不下的话题度也让其成为业界“靶心”。争端源于利益,面对同行间的恶意竞争,侯鸿亮表示,相互间的竞争只会让行业受损,百花齐放才是应有的姿态。正剧是正午阳光的专长,未来也会继续做深,偶像剧和校园剧、玄幻剧等相关题材类型领域则需要其他影视公司来满足观众。
“当你明确你想要的东西后,你才会把不需要的东西给排除掉。”侯鸿亮解释道,“作为一家内容制作公司,我们希望做一些自己感兴趣、也能跟市场很好结合的内容。”
走内容专业主义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与当前追求规模和资本的主流也未必契合,但是时间的累积会给这个模式不断加分。侯鸿亮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木桶理论中,最短的木桶决定公司的形态,但我觉得长板才决定一家公司在市场的位置。我们的长板就是内容,正午阳光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