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与生活战了四回合,敌人只剩自己
2017-06-07 编辑:
高晓松说,48岁还没解决与环境的矛盾、与人的矛盾,人生的剧本基本上已经失败了。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从《晓说》到《晓松奇谈》,再到于今年4月在优酷回归的《晓说2017》,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已然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下饭综艺”。日前,身在美国的高晓松接受专访,透露他的一档音频新节目《矮大紧指北》即将上线,而高晓松也在这档新节目中发现了新的乐趣,“坐在那里安安静静一个人说话,很多心里话就说出来了。”
工作、人生、世界,在这次采访中,活到第四个本命年的高晓松,也说了很多心里话。
1
新京报:音乐人、作家、主持人、导演、图书馆馆长,从外界来看,你好像无所不能,但也有人说“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精”,如果能让你重来只选一种身份,你会选择哪个?
高晓松:我哪一件事都做不到最好。有人说你专注做一件事就能做到最好,我不这样认为,这真的需要才华,没有那个才华专注做一辈子也做不到最好。我比较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儿,我知道我在这些事情上都能做到什么程度,即便别的什么都不做,专攻一样,我也做不到更好。人生很可怕的一件事就是接受别人的教导,说专注做一件事就能做到最好,耽误了很多人。我就多做一些事,虽然人生的高度高不到哪里去,宽度总可以。加起来木桶还是可以装比较多水,长板虽然没那么长,短板也没那么短。我还挺满意的,什么都做一做,也都还做得可以,就能对自己有个交代。
2
新京报:有人说“嫁男人,要么你就长得好到能让我喝水就能饱,要么就像高晓松这样”,对这句话你喜多还是忧多?
高晓松:我也听到很多人说这话。这个事是个伪命题,是对人家长得好看的男人的歧视,对人家不公平。仿佛人家长得好看就没才华、没钱,除了好看就什么都没有。并不是,有的长得好看的人也有才华,也很成功。
3
新京报:你觉得最健康、最理想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
高晓松:最健康、理想的情感状态,每个阶段想法会不一样。我现在这个年纪觉得,两个人都傻傻的,都记性不太好,欲辨已忘言是比较好的状态。人包括这个世界是经不起仔细去看的。当你小的时候两个人的情感状态就很好,那个时候人都傻傻的,等你老了也会好,因为那个时候估计记忆力也不会特别好。所以在小时候和老了中间,会有很长的时间不傻,在这不傻的漫长岁月里,保持健康理想的情感状态是不容易的,要很多智慧,比如装作傻傻的,让自己傻傻的,(感情)需要经营。但是一定会好的,因为你一定会老的。两个人傻傻走到底。
4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样的女人、男人是最适合现在这个社会?
高晓松: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外星,不是说什么人适合火星、土星,因为火星、土星不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但社会就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实际不是人要去适应社会,而是社会在适应人。只不过社会适应的是大多数人,所以多数人在改造这个社会,把这个社会向不同的方向推进。要适应由大多数人塑造的社会也很容易,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把自己变成大多数人,就适应这个社会了,而且就参加到对这个社会的改造中去了。
如果你坚持不愿意变成大多数人也没问题,虽然社会是大多数人决定推动的,但社会还是正态分布的,由大多数人和少数人一起组成的。你去当少数人,虽然不能适应主流社会,但因为社会的正态分布需求,所以一直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你要么为主流社会做贡献,要么为多元化做贡献。社会不会抛弃人,只有人抛弃社会。
5
新京报:如今贱人太多,你那么会骂人,免费送一句骂贱人金句吧。
高晓松:这个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别说免费了,就是付费我也想不出来。作为一个活到第四个本命年的人,已经与生活战了四个回合,到了下半场,敌人只剩下自己。人生只有三大矛盾:与环境的矛盾,与人的矛盾,与自己的矛盾。48岁还没解决前两个矛盾,这个剧本基本上已经失败了。所以,骂人的事留给年轻人去做吧,好在我也年轻过,该骂的也骂了,再骂也骂不出啥新花样。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砖也比骂街更有意义。首席记者刘玮
自拍、P图如今已经成了最让高晓松享受的一件事。图片来自微博
高晓松把自己比作是火,而蔡康永则是水、马东是木。节目组供图
如今高晓松的形象早已不再是“校园民谣时代”那个专门写伤感青春的音乐人。进入互联网世界后,高晓松身上豁达、轻松、勇于自黑的气质火速让他成为“第一网红”。他喜欢在微博上发自拍照,和网友互动频繁,取材于自拍照的抱枕甚至成为网购爆款。高晓松乐在其中,他认为这是在用更轻松的心态和网友相处,相比以前“发表一点不成熟的小意见”“装大尾巴狼”式的互动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让大家高兴,他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
做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担任杂书馆馆长、入职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三种不同的工作让高晓松觉得幸福而充实,“我目前也没有欲望再做更多的事了,未来几年就这样踏实做下去吧。”
A “晓说”
不想改变,哪天没的说就不说了呗
新京报:感觉《晓说2017》相较于《晓说》以及《晓松奇谈》,没有太多的变化。
高晓松:变化这个词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不停求变、求新,中年人的一大特点,或者说是问题,就是很难再有变化。人到中年,生活习惯、喜欢的东西都很难变,最好就别变化。所以我没什么变化,就继续说下去吧。
原来的节目曾希望增加新技术,我没接受,我不想尝试新的东西,这样就很好。什么时候说到山穷水尽了,那就不说了呗。就像一个好的厨子,一辈子做招牌菜,做得越来越有心得、熟练、入味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总换菜单,老客人受不了,新客人也担心,还不如把招牌菜做到极致。
新京报:《晓说2017》为什么选择从《金瓶梅》入手?关于“未来”主题你好像也很感兴趣?
高晓松:《金瓶梅》记录了明朝后期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生活,对比今天有很多意义。至于科学和未来的话题,我本来也是学科学的,现在又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服务,很接近科技前沿,体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