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阿里云胡晓明:产业互联网,什么为王?(4)
2017-05-22 编辑:
钛媒体:前段时间云栖大会,我觉得最让人兴奋的就是人工智能产品的推出。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我觉得是特别好的场景,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种落地接入会不会很复杂,以及怎么计费呢?跟云计算的计费会有不同吗?
胡晓明:什么样的情况会出现人工智能呢?我自己认为第一是因为数据大量的存在,第二场景驱动,第三需要影响决策机制,第四是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今天在人工智能上阿里云所打造的是一个兼容的开放平台,在上面会集成大量数据分析工具,也会集成视频、图片、语音的分析能力。所以工业企业可以直接调用我们的能力,来进智能制造本身的分析,我们可以让气象部门把数据放上来,来进行气象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让医疗企业把更多的CT图片放上来,来进行深度学习。这些都是可以一键式的用我们API方式集成,计费就跟计算能力相关了。
钛媒体:只跟计算能力相关?
胡晓明:计算能力相关,跟调用工具相关,这个都是典型的。我们平台上现在每天基本上有几百家客户使用,成长性还是非常快的。
钛媒体:整个云计算市场,大家现在最着力的竞争点是什么地方?
胡晓明:我自认为每个点都在竞争吧,我们在竞争计算的能力、计算的成本,我们在比拼数据库的能力,比拼网络的能力,也在比拼人工智能的拓展能力,但我个人觉得最核心的还在比拼我们的技术红利。第二个在比拼对客户服务的深度,来形成我们的口碑、品牌。第三、比拼我们的生态,所以技术、服务、生态,我认为是所有云计算最重要的。
阿里云的边界在哪里
钛媒体:阿里云现在怎么界定自己和合作伙伴的边界,什么事自己做,什么事让合作伙伴来做,有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原则?
胡晓明:在生态市场上,我告诉所有的生态合作伙伴,阿里云需要大量的合作伙伴,而且很多原来围绕着IOE生存的SI或者SV也到了转型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身边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在找我们,如何集成阿里云,集成云计算,
我自己认为未来的云市场有100块钱,阿里云只赚15块,85块是合作伙伴的。
而且,阿里云只碰标准化、规模化,有重大技术挑战的项目,例如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库、中间件、人工智能这样的平台能力,从而形成增长,对更多垂直性的、以行业应用为核心的服务交给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去做。比如今天对于农业客户的理解,对一个税务客户的理解,对于一个工业的理解,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做,这是一个比较清晰的边界。还有一个边界,就是判断这件事情能否会被规模化,如果能够被规模化,那这是对阿里云来讲,我们需要去看的。如果是个性化的,不是阿里云去做的,这一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做的。这两条是作为我们发展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参考。
钛媒体:你认为谁是云计算的用户?
胡晓明:真正具有决策能力的是CEO和CFO。CEO要的是什么?变革,CEO要的是创新,他要的是如何拥抱互联网,他需要在产业互联网变革当中如何去领先,他对于云计算的拥抱热情远远大于CTO和CIO。第二是CFO,他希望如何越来越多通过弹性来降低成本。所以,我的观点可能跟别人的观点不一样,所以对整个阿里云,最热情、友好的永远是CEO和CFO,其次才是CTO和CIO。
技术改变了我的价值观
钛媒体:在我来的飞机上,重读了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句话特别好,是说“你要随时考虑现在应用的基础包括你对世界判断范式的变化”。现在云计算是个工具,但是其实这个工具反过来也会对用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也在改变用户,而不仅仅只是使用它。这像魔戒一样,戴上的人自己也在变化,也在受这个工具的影响。那么,云计算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胡晓明:云计算对我本身的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我是做金融出身的,我可以看到普惠金融,穷人、富人都可以用平等的金融服务解决问题,今天的技术也一样。今天的大企业是可以越来越多地赋能中小创业者,所以如何去降低技术服务的门槛,这个对我来讲,是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今天我们做的是一个技术性的生意,我们做的是一门信任的生意,别人把身家性命都放在你这里,我们怎么去担当。
第三、我们今天的市场上是进行恶意竞争,还是通过红利的释放让更多用户获益,这个选择对我来讲实际上都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原来我认为技术是冷的,就是0101代码形成的,但最后发现不是这样,技术是有温度的。(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刘湘明)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