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出现负面消息,你还在忙着删帖?
2017-05-21 编辑:
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作者:小云子
公众号:品牌圈圈(ID:Brand-Circle)
编辑:Juvae
前些天,一位做共享单车的朋友跟我说了件事:
他们发现自家货运三轮车上的电瓶被偷,后来去调监控,结果发现被是另一家“友商”的工作人员偷走了。
后来他们找到了“友商”,也找到了偷电瓶的两位工作人员。
不过,“友商”的态度着实令人着急,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来了好几批人,但就是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始终是推来推去跟人玩“太极”。
但有一点对方还是挺坚决的:
“监控视频绝对不能发到网上!”
后来这件事应该没什么动静了,否则可能又是一个大新闻。不过,事件中“友商”的做法,的确是很多企业的现实写照。
一直以来,只要品牌方发现了跟自己有关的负面消息,很多人的做法是:先看能不能推责任,能推就推,不然就耗时间,看到没办法了才道歉。
如果是发现网络上出现负面消息,好一点的会直接联系当事人,请求删帖;而更粗燥(也是更常见)的就直接花钱去找那些删帖公司帮忙“搞定”。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堵住当事人的嘴。
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觉,毕竟,谁想自己的公司或品牌遭受负面消息的影响呢?
不过,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除了是因为有些消息的确是胡编乱邹得让人难以忍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
这些公司还是没弄懂,品牌到底是什么。
品牌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候,牧民们为了区分自己和别家的牲畜,都会在自己的牲畜身上烙下一个独特的烙印,我烙一个方形,你烙一个圆形,这样就可以区分出来。这就是品牌最基本的作用——识别。
当然,关于这一点,所有人都知道,看看那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名字和logo就知道了。
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在过去,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品牌方自身的需要(认出自家的牛羊);而现在,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整个社会的需要。
降低社会的监督成本,是品牌成立的根本
现在所谓的品牌实在是太多了,就连汽车这种门槛还算高的行业,随随便便也能抓出来上百个。
数据来源:FooAds,58二手车市场
至于其他那些低门槛行业,比如服装行业,光是在淘宝上也有三千多种品牌。
数据来源:FooAds,淘宝
这么多的品牌,消费者该怎么选?
对消费者来说,在心平气和的对比几家品牌的产品之前,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品牌,我应该相信它说的那些吗?”所以,信任问题是任何品牌都要最先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之前提到的“梯子理论”,还是《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中的“新品牌在投广告前,应该先利用公关来赢得信任”,都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与优先级。
那信任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易于监督”来的。
企业应该主动降低社会对它们的监督成本,让人们认为它是公开透明的,并且随时为自己的错误接受社会的惩罚。
这很反直觉,估计大部分企业都巴不得谁都管不了它,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不对!人们之所以愿意把钱交给非亲非故的马云,就是因为马云是一个随时都处于聚光灯和摄像机下的人,人们时刻都能“监督”他。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的老板,就只能靠自身的人脉关系和销售员才能拉到钱。当然,这在本质上靠的还是“易于监督”(毕竟熟人更容易监督嘛)。
不过,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品牌,既然被监督了,任何品牌都会被人们挖出点负面消息,但品牌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存在的。
当品牌自身出了问题,一定要迅速主动承认错误并接受惩罚,对社会来说,这是一种风险保障机制。其实就跟保修单一样,不管是多伟大的品牌,它的产品始终免不了会出各种问题,但出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没人理,那就永远失去客户原谅你的机会。
那主动承认错误,具体有哪些好处呢?
上文只是比较笼统的提到了“展示正面形象”,如果再详细一些,它往往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1.表达立场
2.控制局面
3.创造口碑
一、表达立场——“我们与客户同在”
在华为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
我们不用深入讨论这句话的道理,光看它本身被媒体广泛传播的效果就知道“表达立场”的作用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每当你跟朋友一起去餐厅,为了不显得吝啬,总喜欢多点一些菜,这时候如果服务员跟你说:“先生,其实你们点的菜可能有点偏多了,要不我帮你们先去掉几样,到时如果你们觉得菜品不够,再帮您点回来。”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身边的朋友都会说:
“这服务员真耿直!”
“这家餐厅真会做生意!”
这也是表达立场的效果——餐厅服务员是为顾客着想的,虽然会因为划掉一些菜品导致餐厅减少这一次的收入,但它却更容易赢得顾客的下一次消费。
二、控制局面——“我们已经找到解决方案”
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邀请两组人分别为A、B两份虚构的公司年报打分,这两份年报都显示今年公司的业绩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