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产奇骏车展演示自动刹车失败视频的评论
2017-05-21 编辑:
日产奇骏车展演示自动刹车失败,反将主持人撞倒送进医院
今天晚些时候看到网络上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中发表了个人评论,被澎湃新闻记者郑诗雨妹子引述,在这里我补充说明一下。
郑诗雨记者非常专业的引述了我的观点,在发表前与我沟通确认,内容准确无误。
观点中我对现场烈日下工作的主持人妹子的敬业态度表示赞扬与慰问,希望早日康复。我所表达的观点是出于善意的关切,机器凶猛,在做这种具有一定危险性演示的工作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安全,尤其是注意力要集中。这是我的建议,希望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观点中我对司机师傅的评论是根据对于视频反复观察,以个人对汽车制动工作原理的了解作出的主观判读,对事不对人。这毕竟是一次事故,希望我的观点不会对后续的责任认定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结果还是要以官方专业结论为准。
对于汽车品牌的问题,我在观察视频的时候并没有在意这个因素,主观上不存在支持日本品牌的意向。我本人对汽车是什么品牌并无主观倾向性,只要是安全的合格产品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我个人都是支持的。
对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我是非常支持的,但是要强调安全。无人驾驶技术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作为除了喷气式飞机以外最复杂的工业产品——汽车,任何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实践都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涉及到公共安全在投入使用前一定要将安全论证放在首位,其中包括对驾驶人员的必要培训有通告。此次演示的刹车辅助系统对驾驶安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无人驾驶技术比较早落地的技术单元,我相信每一个推向实用的厂商对安全都是做了严谨科学的测试与评估的,我不希望因为这次事故而影响这项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公众不必因为这次事故就对创新技术应用产生质疑甚至恐慌。我希望媒体报道能够客观公众,相关是公关活动也能够客观披露信息。
作为自媒体人,我坚持在个人知识范围内尽量做到客观评论,尽量输出正能量,珍惜互联网时代给予的发表个人言论的机会。虽然不是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但是个人对新闻评论的原则与基本道德底线具有敬畏之心。
以下是原引相关新闻报道,我对这篇报道的观点表示认可。
5月20日,在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汽车商业协会春季(以下简称“达州车展”)车展上,日产汽车在展示全新奇骏车型的自动驾驶功能时,自动刹车功能并没有发挥作用,反将前方主持人撞倒在地,后者随即被送往医院。
幸运的是,当时车速非常缓慢,据这一活动的运营方介绍,主持人仅受轻微擦伤,组委会已妥善安排。
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在达州车展上,日产奇骏车正在表演自动紧急制动技术(AEB),但在表演过程中,紧急制动没有发挥作用,车辆并没有停下,反而直接开过去把女主持人撞倒在地,并向前顶出数米,现场因此一片混乱。
“当时大家都傻眼了,手忙脚乱地先去检查主持人,都没有人关心车辆和自动驾驶的演示问题。”据在场工作人员、此次车展的协办方北京大众侃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孟女士向澎湃新闻透露,“对于这次的突发事故,我们表示非常抱歉。”
澎湃新闻随即向日产方面求证此事,截至发稿前,东风日产方面尚未作出回复。日产中国方面表示,目前正在向有关同事核实此事,会尽快给出回复。
据孟女士介绍,此次事故属于现场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日产的预碰撞刹车系统需达到一定车速。连续唤醒预碰撞启动两次,会有行车电脑系统提示预碰撞关闭,需重启,驾驶员没有按照要求操作。
汽车行业资深媒体人周建雄在观看视频后向澎湃新闻表示,日产方面演示的技术用业内术语表述为行人防撞系统,“这一系统启动有严格条件,驾驶员不能在系统启用过程中踩刹车,否则系统自动失效;且启动速度需大于5km/h、小于20kn/h(各厂商设定不一样),没有达到核定的启动速度是无法开启这一系统的。从视频的演示速度来看,很有可能是演示车辆没有达到启动速度。”
汽车行业分析员王可则认为,此次演示属于危险驾驶,在演示车撞人之后,车有明显的制动,说明制动没有问题。驾驶员走神或者对刹车控制不熟悉可能是主因。“把视频倒着慢放可以看到出事的车重心上下变化很明显:正常的车是平顺向下压的,而演示车则出现了重心变化,显然是司机不当操作造成的。估计司机对车不自信,人为干预了一下,导致人机配合出现偏差撞上主持人。即使是老司机,头一次开新车,尤其是不熟悉的新车型也会犯低级错误。”
王可同时强调,主持人也缺乏实际经验,站在演示危险区域,并且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过来的演示车上,致使碰撞发生。
公开资料显示,日产的自动驾驶技术于2013年9月在美国首次公开演示,2014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首次在华亮相。然而,基于日产的自动驾驶技术没有在成熟的道路上完全使用过,因此日产的该项技术仍属于探索阶段。去年7月,日产在日本发布了ProPILOT自动驾驶技术,并宣称该技术在2020年才能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业内人士建议,针对自动驾驶这类新科技,不宜操之过急,“毕竟现在大多数汽车制造商的自动驾驶研发仍处于初期阶段,到最终法规通过、落地上路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