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把300名应届生裁掉仍难解困局
2017-05-20 编辑:
酷派,一家老牌的智能手机公司,在手机行业有着二十几年的经验,市场份额一度占领全国第三。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最近却传闻因公司业绩下滑将要解约300名应届毕业生。偌大的酷派,如今连几百名学生都养不起了吗?公司业绩又是为何一落千丈?好好的酷派又是怎么被玩向死亡的呢?在我看来可归为以下三个原因。
销量过度依赖运营商,没有直接面向消费者用户
截至2017年3月31日,酷派的经营亏损约为4.6亿港元,预计2017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会扩大到6亿至8亿港元之间,较去年同期营收下滑超过50%,亏损增加1.628亿元。
而酷派亏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公司出货量的逐渐萎靡。对于酷派来说,这一点似乎早就被预料到了。酷派的销量出口过于单一,有将近80%以上的销量属于运营商的定制,其次电商、总代、线下销售也分摊了许多销量。
这样的销售模式看起来十分的保险、甚至是安逸,有效避免了市场的激烈竞争,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抹杀了酷派的创新能力,使得酷派在后续的竞争中发力不足,始终没有拿出让用户眼前一亮的产品。酷派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和用户的品牌,消费者和用户理解不了酷派的生存模式。归根结底,酷派主要是卖手机给运营商而不是最终的用户。
另一方面,酷派与运营商合作的“合约机”大多价格十分的便宜,但相应的产品也很粗糙,总结起来无非“重、丑、厚、卡”四点,大大降低品牌形象。同时,此类合约机虽然便宜,但内部的软件系统的优化十分欠缺、不够规范,后台运行、跑流量、吸费几乎是当时用户反应的热点,不知不觉中用户就超出了套餐费,从而靠运营商获得收入。所以,酷派的行为不像是在做手机,而是在赚钱。
产品做得实在是“不用心”,用户维护实在太差
按理来说,酷派是智能手机领域的先行者,有着20多年的市场经验,相应的发明专利也有极大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市场表现中,这为市场的老大哥几乎是被小米这样的年轻品牌牵着鼻子走。早期酷派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都是模仿借鉴居多,甚至当时的官网商城界面设计都和小米如出一辙,像这样的产品最终难免在同质化中被人碾压。
另一方面,酷派旗下的产品过于单一,只有手机一条生产线,几乎没有多元的周边产品,也没有类似小米的生态闭环。所以单靠手机,虽然酷派旗下的技术专利很多,但是运用到手机方面却几乎没啥靓点,而明星产品也很少,产品定位和差异化不明显。虽然后来定位“游戏手机”,但也为时已晚,无人问津。
而在酷派的营销方面,酷派不懂得制造公众效应,不像小米、魅族、锤子一样懂得抓住消费者和用户内心,几乎很少看到酷派产品的新机发布会。而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懂得吸引新的用户,酷派无疑要早早出局。
与360、乐视纠缠不清,错过公司发展良机
对于酷派的衰落,还离不开另外两家互联网公司。首先是奇虎360,在2014年酷派联手奇虎360,并把旗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大神"剥离出来与奇虎360成立合资公司奇酷科技,一起造手机。但没多久,在2015年酷派又以21.8亿元的价格将17.9%股权的股份出售给了乐视,而乐视也成为酷派的第二大股东。
如此“脚踏两只船”的行为当然受到奇虎360 的强烈不满,这也直接造成了酷派与曾经的合作伙伴360交恶。而酷派公司也为此不断与奇虎进行交涉,最后通过股票调整的方式解决了争端,而奇虎拿到了奇酷75%的股份。
然而事情并没结束,2016年6月,乐视再度以10.47亿港元的代价增持酷派股份至28.9%,成为其第一大股东。8月,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接任前董事会主席郭德英的职位,成为酷派集团的董事长,一场风波看似结束。但在这与奇虎、乐视这场长达两年的纠缠争斗中,酷派已经错过了追赶发展互联网手机的关键时机。
曾经豪言壮语许下“要在2017年手机销量突破1亿部”的小目标,也遭受了现实打击。现实2017年是:乐视面临着资金、股东、舆论、汽车等方面各种危机,自身难保;而酷派的业务水平也一落千丈,现在竟然要公开违约,和300名应届毕业学生解除合同,已经错过春招的同学们该怎么办呢?
总之,酷派想要回到当初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目前还需要解决公司内部的裁员问题。且从目前来看,乐视老大似乎也帮不上酷派的什么忙了,曾经的一对好搭档如今纷纷只剩下背影,其中的种种现象实在让人唏嘘。(磐石有声文创小组 闻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