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火了,可自行车制造商却哭了……
2017-05-17 编辑:
共享单车这么火,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生产自行车的企业会大赚特赚,熬了这么多年,终于轮到自行车企业大赚一笔了,然后,种种消息表明,虽然共享单车火了,各路投资商笑了,可自行车生产企业却一点都不开心,为何?电脑报(ID:CPCPCW)小狮子带大家去一度真相!
造一辆共享单车赚8元
“5月5日,凤凰自行车与ofo签订协议,一年内向ofo提供500万辆自行车”要是看着一句话的新闻,是不是感叹这老牌自行车制造企业凤凰终于迎来赚钱的美好时光了。
然后,这故事就别看后面半句——“一年内向ofo提供500万辆自行车,这将为凤凰自行车带来4000万元收益,也就是说,每造一辆共享单车,凤凰自行车将平均获利8元。”
虽然说蚊子再小也是肉,可这肉少得也夸张了一点,即使是由上海凤凰代工生产的ofo共享单车将会贴上“ofo&凤凰牌”标识,对于“凤凰牌”这样一个久经市场沉淀的品牌,真的有多大的用处吗?
沦为代工厂并不可怕
“凤凰自行车沦为ofo代工厂,造一辆仅赚8元”仿佛并没有什么问题,富士康就是典型的代工起家,其现在同样以代工业务为主,虽然毛利率微薄,但却造就了鸿海帝国梦。
如果按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来看,凤凰这样的老牌自行车生产企业为共享单车企业制造单车,ofo们负责运营,似乎是生产资料和社会运营高效的一种表现,并没什么好争议的,可从凤凰方面的表现看,这样的合作似乎存在彻底摧毁自行车行业的可能。
不承接薄利的订单,可能会活不下去、惨遭市场淘汰;承接这样薄利的订单,绝不仅仅是利润太少的问题。共享单车在资本的推动下,疯狂地攻城略地,其规模越大、商业运营越成熟,意味着终端市场消费者对单车的需求会降低。
F2C(工厂对消费者)时代,凤凰这样的工厂可赚取更高的毛利率,然后将利润投向研发,整体提升产品价值,并引导自行车运动文化,但共享单车追求的规模化显然会最大限度降低这种个性的可能,在品牌重塑中,凤凰这样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很可能逐渐淡出市场。
当规模化的订单逐渐消失时,微利已经不能支持凤凰继续运营的时候,这些沦为代工厂的传统汽车企业还能继续存活吗?
自行车车行已被重创
共享单车入厦不足两个月,却已在厦门刮起阵阵旋风。不过,几家欢乐几家愁,在众多市民欢乐骑行的同时,有一个行当却大受冲击——— 原本就不太景气的自行车行生意更难做了,可谓是雪上加霜。
厦门湖滨南路裕盛园附近的沿街店面,曾号称是厦门“自行车一条街”,一度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自行车行在此安营扎寨,然而,如今这里的情况已大不一样。
同样的状况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自行车车行里面,共享单车给原本沉闷的自行车领域带来了久违的热闹,但这样喧嚣的热闹对于传统自行车行产业而言,真的是件好事儿吗?当然,点评共享经济对传统行业冲击的同时,传统行业也是时候反省下自身的问题了,过去这么多年,为何不能孕育出品牌独有的文化和行业技术壁垒呢?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