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7-05-13 编辑:

  拖延症似乎已经与强迫症、丧等一系列“病症”并列成为现代人最常见的症结之一了。以至于不仅人人嘴里都在谈,拖延症的话题在各大心理学、成功学微信公众号中也屡见不鲜。

  根据百度指数,2013年“拖延症”大规模出现在人们视野(百度指数从600多上升到2000左右),近三年在百度上搜索“拖延症”关键词的周平均次数稳定在1000多次;从微信上看,“拖延症”这个词在30天内的微信指数最高达到60万余次。有趣的是,一周的末尾和月末总是指数最高的时候,非常贴合“拖延症”这个词的内涵。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在开始这个话题前,小编问你,此时在刷微信的你是不是有论文要写,工作完成的怎么样了,要看的书看了吗?

  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你自诩有拖延症,那你一定非常能体会这种感觉:抱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刷朋友圈,把每篇更新的公众号都看完,明明觉得很无聊,而事情迫在眉睫,可就是不想放下手机,内心焦急。于是你觉得自己有病,且病得不轻,开始上某乎搜怎样克服拖延症,上某宝买一本治疗拖延症的书籍;然而几个小时拖过去了,仍然于事无补,正所谓看了无数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们会拖延

  拖延,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时间的概念,常常是“忘时”的。[1]而在现代社会,“浪费”时间逐渐变成了一个奢侈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开始“浪费”时间时,我们就开始恐慌,认为自己得了某种病症并急需治疗。

  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更像是一种状态而非病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研究表明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和自我效能感有关。[2]简单来说,你越会管理你的时间,你越不容易拖延;而当你不想去开始做一件事,或者害怕无法做好一件事情,你更容易拖延。想一想小的时候,你总是更愿意首先做你擅长的那门功课,而讨厌的科目往往被放到后面。

  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但是,这种状态其实是可以调整的,当你更有兴趣和信心去做一件事时,或者deadline要到了,时间不得不好好规划,拖延就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因此,虽然你自诩有拖延症,但你未必会在所有事情上都拖延——当你做一件你真正想做的事时,你会发现拖延没有那么明显了。

  另外,手机的便利性也可以说是拖延症的一大元凶。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依赖正越来越严重。即便你需要干一件需要专注的事情,没有手机在身边,总是会觉得不安。而便利的搜索引擎系统,正在产生“谷歌效应”,使人对知识的记忆储备和记忆主动性下降,越来越依赖搜索引擎,[3]更让你有理由去使用电子产品,而网络上繁多的信息又很容易吸引本就不容易集中的注意力。

  当你回完信息,刷朋友圈刷了一轮,刚准备放下手机又想起自己要查一个东西,却被广告吸引进而又刷了一会淘宝之后,你发现一个半天已经过去了,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可是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不过,"拖延"正在和"丧"一样,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正因为拖延是一种状态,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过这种状态,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在朋友圈中晒拖延,成为周末和月末微信朋友圈中的日常,并总能收获一大波赞和评论。吐槽拖延症甚至可以迅速融入一个群体,尤其是工作群体:如果工作没有做完,拿拖延症来自嘲和开脱,似乎更容易得到原谅——“不是我能力不行,只是我有拖延症”。

  而没有拖延症的人,适当自嘲也更“平易近人”。曾经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说胡适在青年时代沉迷打牌,也有拖延症。虽然这是个谣言,但是为胡适“圈粉”无数。一个学霸偶尔晒一晒拖延,其他人会想,学霸也和我一样,不过如此,由此点下一个赞,发一个评论,最后双方皆大欢喜。

  虽然拖延不是病,有时还是一个借口,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改掉这个“毛病”的追求,这也在层出不穷的“治疗”拖延症的成功学书籍、公众号中体现出来。

  与拖延症的斗争

  虽然“丧”字被大家挂在嘴边,但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们内心还是希望上进的。笔者在当当网上粗略搜了搜,书名直接有“拖延症”的书就有近30本,这其中仅16、17年新出版的拖延症书就有10本,还不算上其他内容与拖延症有关的书籍;在知乎上搜索拖延症,网友的提问和心理专家的专栏不计其数,最高的一篇回答的赞数达到14649个,可以说是在非故事类的回答里非常高的赞数了。问题和回答各有千秋,只是都与拖延症有关。

  然而这些书籍和回答的作用有多大呢?这么说吧,《自控力》一书一度被评为治疗拖延症最好的书之一,但讽刺的是2013年它又出了第2部。如果第一部有用的话,要第二部干嘛呢?

  当我们在谈论拖延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封面暗示着就算是常青藤大学的学生也需要上自控力的课程,而读了这本书就像上了斯坦福的公开课一样;并且只要10周,自控力带回家!多么的高效率!

  治疗拖延症的文章大抵有两派:一类是务实派,一类是鸡汤派。上文提到,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有关,务实派对拖延症的“治疗”大多从此着手,或者教读者们怎样去更有效的管理时间,或者教一些小技巧。而鸡汤派则是从“自我效能感”上着手,让你相信你自己,并且告诉你只有战胜拖延症才能得到成功。笔者翻了翻这两类书籍和文章,可以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完之后热血澎湃,跃跃欲试。不过,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呢?

  与拖延症的“流行”相对应的,是“治疗”拖延症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治疗”拖延症又是一场悄无声息又旷日持久的狂欢:晒早睡早起、晒学习工作、晒健身、晒各种克服拖延症的现象,互相点赞,偶尔的反复发作……相信很多人在晒完图之后,拿着手机收赞,“拖延症”被治疗了,拖延却没有真正结束。

  并且,这种偶尔激起的斗志,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会逐渐麻痹人们的神经。反正改了几次也没有改掉,就不用改了——大概这也是现代人时常“丧”的原因之一;而时常的宣布和实践,会让人有种事情已经完成的错觉,反而不利于毛病的改正。

  当拖延成为社交圈中的常态,偶尔拖一下工作似乎也无可厚非,到了deadline再赶工也是常有之事,那么拖延症好像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了。不过,工作的质量谁来保障?

  怎样克服拖延症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