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这种邪恶的自杀游戏能够控制青少年
2017-05-13 编辑:
在5月之前,“蓝鲸”只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是一些南京人对于自己城市的昵称,是一个中国知名的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是腾讯云旗下的一个服务品牌。
微信指数和百度搜索指数均显示,“蓝鲸”“蓝鲸游戏”等从5月起突然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热词。
然而如今,“蓝鲸”却与死亡关联在了一起。无论是微信指数还是百度搜索指数,数据都在显示,“蓝鲸”“蓝鲸游戏”等从5月起突然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热词,与之伴随的词汇往往都是“死亡游戏”“紧急提醒”“千万留意”等。
百度指数分析,“蓝鲸”“蓝鲸游戏”呈现与“俄罗斯”“死亡”等词汇的高度相关性。
事实上,带有邪恶意味的“蓝鲸游戏”曾在今年3月初短暂地在中国舆论空间里呈现一个极小的波峰,当时中国媒体报道了俄罗斯等国出现了名叫“蓝鲸”的自杀游戏。但当时源自国外媒体的报道并未在中国舆论场泛起多少涟漪。
直到5月以来“广东共青团”“浦东青年”“重庆网警”等带有政府属性的微博微信,如烽火传讯般不断向公众示警,警惕这个来自国外的危险网络游戏。随即各大网站均加强了相关关键词的屏蔽,截至5月12日,已很难再在贴吧、QQ群中搜索到“蓝鲸”或其变种“4:20叫醒我”。甚至连网民对于“死亡蓝鲸”游戏以二次元方式对抗的“快乐蓝鲸”游戏,也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之内。
各大媒体都在呼吁网友对“蓝鲸游戏”群进行举报。
何谓“蓝鲸游戏”,简言之,该游戏以“做任务”的形式诱导参与者自杀。一般认为,它最先出现在俄罗斯。
参与这款网络游戏的玩家会被配置给一名“主人”,这个“主人”每天会给玩家布置一个任务,玩家须在50天内完成各种自残任务,包括在半夜醒来然后割伤自己。该游戏的任务是不断升级的:
1、每天凌晨4:20起床,
2、看一整天恐怖电影,
3、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
……
社交媒体上流传很广的一张漫画,提醒网友警惕“蓝鲸游戏”。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朱逸溪医生在了解了“蓝鲸游戏”相关信息后,非常明确地指出,该游戏确为“精神控制”。
它让人联想到英剧《黑镜》,在“闭嘴并跳舞”(Shut Up and Dance)一集里,主人公在一台植入病毒的电脑上浏览了色情网站,因此为人胁迫,干下种种违法乱纪之事来。
朱逸溪医生指出,精神控制不止是简单的说教,一定是通过行为模仿来达到,“行为有一个升级的过程,从低到高。低度伤害,青少年会觉得刺激、新鲜,由此打开一扇门。”
当病态的“蓝鲸游戏”进行到最后一天,幕后“主人”就会命令参与者自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研究了自然界中神秘的鲸鱼自杀现象,至今鲸鱼的这种行为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而在多国语言里,“蓝色”含有忧郁、悲伤的意义,朱逸溪医生说,“蓝鲸游戏”植入了一个很契合的念头,“鲸鱼,一条孤独的鲸鱼,游戏名实现了群体无意识,参与者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催眠了。”
2015年,“蓝鲸游戏”出现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上,它很快演变成多个变体,包括“4点20叫醒我”“深海鲸群”“F58”“静谧的房间”等,在俄罗斯警方对其查封前,流行于俄语网络空间的泛“蓝鲸游戏”订阅者超过20万人,参与者遍布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大多数均为初高中生。
今年2月,两名俄罗斯少女的蹊跷死亡引发网络恐慌。15岁的俄罗斯少女尤利娅,在2月的一天,突然从一座工业园区的公寓楼顶纵身跳下。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她在自己的INS上留下了“结束”的字样,并配上了一张蓝鲸的图片。
尤利娅在自己的INS上留下了“结束”的字样,并配上了一张蓝鲸的图片。 图片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时报》。
俄罗斯警方随后发现,在尤利娅自杀前的一段时间,她总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发布一些诡异、阴郁的语句。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了。”
“我像一只鬼……”
就在尤利娅自杀的同一天,她的朋友,16岁的维罗妮卡也选择用“跳楼”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尤利娅和维罗妮卡,她们长得都很美,也有些像。究竟是什么让她们选择在最美好的年龄,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俄罗斯警方发现,两人同属于一个名为“死亡小组”的网络社群,“蓝鲸”是这个群体的图腾,也是这个游戏的代号。
据俄罗斯媒体统计,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全俄境内发生的130起少年自杀事件中至少有80人的死,和“蓝鲸”有关。
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描述:“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差,但生活空虚,性格较为孤僻。”
这些组织者的言语充满戾气,说女孩子“肥婆”,说男孩子是“吊丝”。并质问这些青少年:“这种无聊的日子你还打算过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