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理财遇上“猪” 这是机遇还是陷阱?
2017-05-10 编辑:
摘要:“互联网+家禽+理财”的模式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但“1+1+1”能否大于3仍存在很多未知与争议。
2009年网易第一次对外宣布要进军生猪养殖业,从互联网跨界到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养猪行业外界对此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在七年后“丁家猪”上市时的火爆让“猪”再次站到了风口,而在这些年对传统畜牧行业模式进行探索的不仅仅只有网易一家,牧芽、养羊啦等一批公司让“互联网+家禽+理财”的模式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但“1+1+1”能否大于3仍存在很多未知与争议。
畜牧业受资本青睐背后的逻辑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消费国,每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据统计1980年至2016年间中国猪肉年产量保持着年均11%的增速,且上升趋势有增无减。但这样惊人的产量却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猪肉消费需求,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在5500万吨左右,而根据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猪肉消费需求有望达到6078万吨。
如此庞大的需求量使中国这个猪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同时也成为了全球猪肉进口第一大国。国内猪肉供给缺口在2015年达80万吨,而2016年这一缺口进一步扩大至107万吨,如此缺口造就了国内猪肉市场量价齐增的“怪圈”。
虽然养猪产业站上了风口,但是复杂的产业链条使得每个环节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缺钱,加之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巨大的市场缺口使得资本对这一行业青睐有加。
对畜牧理财该擦亮眼睛
虽然资本对这一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但俗话说,“家钱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由此可见畜牧业自古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畜牧业理财虽然沾上了互联网金融的“仙气”,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对于初涉其中投资者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1)区分模式化差异
目前的互联网畜牧理财有两种模式:
第一,公司本身是畜牧公司拥有自己的养殖业务,筹集款项主要用于自身牧场的养殖。
这一模式是建立投资人与牧场的债权债务关系,但又有别于此模式更加准确的定位应该是实物收益权众筹模式。这一模式以“养羊啦”为代表,“养羊啦”的运营公司是云南鸿辉种养殖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辉牧业)。据悉鸿辉牧业以山羊养殖起家,目前拥有大型养殖场72个,山羊数量9万只。
该模式下投资者与鸿辉牧业签订联合养殖合同,主要资产标的是鸿辉牧业专营牧场饲养的育肥羊和奶山羊。以育肥羊为例,单只羊苗认养价格为1000元,出栏售价为6000元,出栏周期4个月。按照市场价毛利在200元-300元,投资人分得50元,年化收益14%。而且为了降低投资者风险养殖场还会为山羊购买养殖险,从资产标的与盈利模式和收益率,这一模式相对成熟可靠。
第二,这类平台属于中介性平台,公司负责在牧场与投资人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这一类公司以牧芽为代表,平台对牧场进行考核对通过考核的平台进行信誉背书,将平台中的资金投放到各牧场。与第一种模式的盈利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产品收益,平台还会收取牧场信息服务费。
(2)新模式下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P2P网贷的“债权组合”产品是通过分散债务人的方式来分摊风险,但“互联网畜牧”是将钱借给几家牧场甚至就集中在一家牧场中,而且所处的行业结构也较为单一这大大增加了其中的风险。
本身P2P近些年就一直受到跑路风波的影响,高度集中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参与其中的牧场有实力雄厚的企业背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人可以一劳永逸。也有人会说作为投资标的的牲畜都有投保确保收益,但养殖险的赔付是有限的对于正常的牲畜死亡现象有很好保护的效果,但当突发疫情导致大规模死亡现象时,大型企业尚难抵御,若保险公司的赔付弥补不了成本,小企业很有可能在顷刻之间垮塌。
(3)“互联网+”成为炒作噱头 运作模式难以为继
虽然年化14%的收益率较为合理,但这对一些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大型畜牧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相对高昂的成本,与小型企业不同大型养殖企业在银行具有较好的信用背书,能够较快的获得的相对优惠的企业贷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对畜牧理财的涉足难免让人感觉到有炒作之嫌,放弃低成本的融资模式的举动存在逻辑上的漏洞,这类企业平台能否长时间运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畜牧理财资本究竟能让传统畜牧业走多远?
畜牧业的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小养殖户与牧场主的难题,通过银行贷款手续流程缓慢,在坊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负责贷款的姑娘从银行办贷款时刚怀孕,十个月过去孩子都生了,贷款还没办下来,“农业贷款比生孩子都难,比生孩子都慢!”
而像牧芽这类服务于中小养殖户的平台让资金周转方式更加灵活、迅速大大,但在互联化引导的新资本下中国传统畜牧业究竟能够走多远?
(1)中国养殖产业链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间?
要探究能走多远的问题,首先要看我们和领先者有多大的差距。据统计去年年底国产生猪价格约为每斤8.5元,而美国生猪价格约为每斤2.5元,二者价差为6元。究竟什么因素导致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
首先,这与养殖户规模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数量占到总体数量的55%,而美国的猪场数量在2007年至2012年6年间减少了29%,其规模化养殖率达到了惊人的80%。
不同的规模化养殖程度有着不同的成本构成,农户、规模化公司、规模化公司加农户,成本核算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中国散养户为主的市场中,散养户的成本达到每斤5.8元-6.6元,那么已形成规模的养殖企业会好一些吗?答案或许也并不乐观,根据国内现代化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温氏集团的财报显示,其单只生猪出栏的营业成本为1371元,如按每头生猪出栏体重为240斤计算,则其生猪出栏营业成本约为每斤5.7元,这一数字与散户成本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而在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的美国生猪养殖的成本约在每斤3.1元,如此悬殊的成本差异造就了巨大价格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猪肉进口量逐年攀升的深层次因素。
由此可见引导散户向规模化养殖是中国畜牧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畜牧理财为中小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将大大加快其规模化养殖速度。而现阶段的问题是虽然畜牧理财平台通过资金为纽带在牧场间建立起了资源共享网络,提高了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但目前这种连通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各牧场之间的资源与信息通路并未完全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