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街头行为艺术,谁动了安全的奶酪?(2)
2017-05-09 编辑:
从宏观角度来说,手机今年出货量已经放缓,手机市场的红利已经释放的差不多,这意味着像类似小米这样依靠低价+口碑的粉丝经济模式在现代难以奏效,原因在于单纯的比拼参数和硬件,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已经降低,用行业内的话来说叫“硬件过剩”,也就是手机硬件已经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大家现在更注重的是使用体验,所谓的体验除了使用的流畅性、界面的美观程度等等,还有手机的安全性,也就是大家能不能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个人照片泄露、账号被盗、网上银行的钱不翼而飞的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用户对手机安全需求日益高涨的今天,手机厂商也顺应这股潮流,像360手机、金立、华为等已经纷纷打出了安全牌,直接瞄准的就是有安全需求的用户。
手机厂商可以解决硬件和平台层面的安全问题,如指纹识别,系统漏洞,云安全,但用户需要的是立体式的保护,也就是软硬结合式的保护。
举个例子,以最近大红大紫的共享充电宝为例,315也曝光过,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连接共用充电设备,只要不点USB调试,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问题,360手机卫士的充电保护功能可以在手机用户连接充电宝时,自动提醒手机用户“不要开启USB调试”。而选择不开启USB调试,这样就能避免被恶意程序攻击。
最后
回到这个活动中来,活动没有从正面去强化安全的必要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请用户排队抓钱这个点去渲染和放大漏洞的危险,将手机漏洞和财产损失划上等号,在一个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而基础建设又不够充分的国度里,它既生动展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裸奔的现状,又用精美绝伦的行为艺术去讽刺。
正如后现代的达达主义名字来源于随意翻开的一本法德词典,最后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文艺流派,也许大家都不会想到,人们对于手机安全的重视,会来源于一场街头的行为艺术。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