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上学和知识付费,你选哪个?
2017-05-09 编辑:
“请问,每顿饭吃几粒米最科学?”问题价值36元。1元围观。
当你刷着微博频频发现这样“可爱”的问题出现在首屏时,你发现如今连看热闹也要花钱了。然而,新时代赋予了这种热闹一个高级的名词——“知识付费”。
2016年,知识付费席卷互联网行业,成为有志青年又一追逐的风口。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建立的如火如荼时,你坐下来看着上面那个问题想着“同样是问问题,怎么就付费了呢?”
所以,有什么不同?
1
知识从来都是付费的
从我们出生开始,交钱上学、花钱上补习班、花钱买课外书...这都是从前的知识付费,当然更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交钱。然而,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付费似乎承载着更多东西。
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焦虑成为了中产阶层的病症,也使其对学历教育的需求集中爆发,知识付费便是互联网时代下满足其需求的产物。
与传统教育内容、方式的局限相比,知识付费更加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
? 内容多元
知识,即内容。知识付费下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专业知识,而是范围更广的一般知识,比如技能知识、行业分析、生活兴趣等。同时,提供知识的人也不再是印象中的万年不变的老教授,而可能是生活中的任何人。
? 更易获取
文字、语音、视频、音频,一部手机一副耳机,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再也找不到没时间学习的借口了。
? 时间自由
再也没有在一个固定地方听45分钟课,睡半小时的尴尬。
2
知识付费为何现在才成风
一直以来,我国是一个版权意识非常薄弱的国家,早些年,我们歌曲免费听、电影免费看、论文免费抄... ...,大众对无形资产付费的意识是欠缺的。知识同理。
然而,随着移动支付的出现普及,极大的改变了大众的行为习惯,社交平台打赏功能对大众的行为教育,也让知识付费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国家对版权问题的重视,让大众意识到,在享受这些的同时需要付费。
2016年起,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内容为王”。这一口号的背后是平台方大力培养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大众急于寻找知识满足需求,内容创造者希望自己的内容能够变现。
三方的迫切需求成为知识付费极快成长的土壤,于是在这一年知识付费进入高速发展期,不得不说平台方的迫切是知识付费背后的有力推手。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 100 - 150 亿左右。
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 300 - 500 亿元,一个新“风口”就这样被吹开了。
3
知识付费,创业者的新机遇?
虽然市场估值很大,但知识付费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
? 评价机制
企鹅智库发现,从消费者对于内容提供主体的偏好来看,48%的人没有特别偏好,会根据付费内容和价格进行权衡;而有52%的人会看中知识分享人的身份和影响力。
果壳网调查发现,用户最重要的影响因子除了内容是否实用及感兴趣之外,是内容作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经验和相关背景(40.94%),以及学习平台是否可靠(32.44%)。
从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知识付费的用户更看重知识背后的提供者,也正因如此,现在做知识付费最火的一群人似乎都是那些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知识型KOL。
比如《奇葩说》选手马薇薇们做的《好好说话》,上线一天销售额500万元。他们用IP的影响力吸引用户,同时试图唤醒其他用户的需求,打造知识IP。
这也暴露了知识付费背后的短板之一,尚未完善的评价机制。消费者不知道通过什么来判断购买知识的优质与否,于是知识的提供者就成为了其判断的最好指标。
? 内容筛选
知识付费的内容质量如何保证,平台以什么样的标准筛选内容都是需要平台方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关系到用户如何选择付费的知识。毕竟没有人想看到自己获取知识的app里出现文章开篇出现的问题...
? 版权问题
版权缺乏保护仍然是知识付费的巨大问题。以知乎平台为例,去年已联合淘宝、闲鱼查处200多次知识侵权行为。但对版权的保护仍然处于弱势状态,随着知识付费的用户一点点下沉,版权问题似乎会更加严重。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