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中国功夫心心念念,只想变成体操(2)
2017-05-08 编辑:
直到1979年,重实战搏击的“技击”才被重新被纳入到“武术”的范畴。该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上,组织了散手短打表演——上一次类似的表演,须追溯到1953年。此后,经过七届“散手表演赛”,1989年,国家体委终于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开始正式举办散手擂台对抗赛。
让“传统武术”难堪的是:“散手”回归后,迅速与“套路”分道扬镳。尽管《武术散手竞赛规则》里,刻意鼓励散手运动员使用“套路动作”(如主动倒地使对方也倒地然后自己站立起来,算最高的“3分动作”)进行实战搏击,但绝大多数散手运动员不会、也不愿意练套路,因为“规定套路”对实战搏击运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也使得许多传统武术界人士对“散手”深恶痛绝:
“在竞技散手身上,钩摆直拳法来自拳击,鞭腿膝法来自泰拳,摔法来自西洋跤,我们哪里还能找到传统武术的哪怕是丝毫的痕迹?”[9]
不过,“散手”比赛的回归,并没有将90年代中国竞技武术的重心导向“实战技击”。体操式的“套路运动”,仍是竞技武术的主流。
1996年出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其评分标准与体操高度相似——据该规则,裁判员为套路动作评分:全套动作满分为10分,其中动作完成分值6.8分,演练水平分值3分,创新难度分值0.2分。 八运会前出现的“左旋风脚720度接右旋风脚720度加马步”这种完全违背了武术技击原理的“套路动作”,就是上述体操式“武术竞技规则”引导下的产物。
稍后,为了让武术能够在2008年成为奥运会项目(最终失败了),武术管理部门又再度重申:“高、难、美、新”和“更具观赏价值”,乃是中国“武术套路运动”的核心内容。
上述种种,曾令时任奥委会主席罗格生出质疑: “武术和体操有何差异?”[10]
庙堂之上,武术与体操纠缠不清。江湖之远,因80年代“武侠热”而激活的民间武术热潮,在当局的引导下,也同样深陷在“套路运动”之中难以自拔——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积数年之功,在全国查明“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此次调查的核心工作,乃是记录、整理“武术套路”,故所谓“自成体系”,即“自成套路”——这些“套路”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其实形成于50-80年代之间,乃是对当年的武术体操化、舞蹈化、杂耍化政策的直接回应。[11]
略言之: 自民国以来,中国传统武术,从未如泰拳、跆拳道、空手道那般,围绕着格斗技术做现代化转型;相反,自5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体操化的“套路运动”。中国传统武术为什么不能打?答案也正在于此。
图:当代“太极宗师”闫芳,身怀“隔空打人神功”
注释
[1]马白,《对于提倡国术的我见》,收录于《江苏省国术馆年刊》,1929。
[2]《中央国术考试之第三日》,申报1928年10月19日第9版。
[3]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P184。
[4]黄积涛,《赵道新先生访谈录》。
[5]王学政,《体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7,P130。
[6]1956年9月2日,顾留馨致信唐豪。收录于:《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30-31。
[7]丁凡,《略论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张非垢,《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收录于:《武术教材参考资料之一 武术运动论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编, 1958。
[8]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收录于:《说剑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P371-372。
[9]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4期。
[10]李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 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P87-89。
[11]具体案例,可参见:曾昭胜等,《广东南拳的发掘和整理》,收录于《1980年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P96。
题图来自:杭州市滨文小学
一个推荐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